广西旅游扶贫开发及效应分析--以恭城县红岩村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绪论 | 第11-21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旅游扶贫的来源、背景 | 第11-12页 |
·旅游扶贫的作用 | 第12-13页 |
·旅游扶贫的重要性 | 第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国外旅游扶贫理论研究 | 第13-14页 |
·国内旅游扶贫成果及理论研究 | 第14-15页 |
·研究相关理论 | 第15-18页 |
·相关利益者分析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乘数效应理论研究分析 | 第16-17页 |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旅游扶贫 | 第17页 |
·"人——地"和谐的生态学理论研究 | 第17-18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旅游扶贫 | 第18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实地调查法 | 第18-19页 |
·文献分析法 | 第19页 |
·实证分析法 | 第19页 |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 | 第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国内外贫困地区旅游开发及其借鉴 | 第21-29页 |
·旅游扶贫开发的条件 | 第22页 |
·国外旅游扶贫的经验和教训 | 第22-25页 |
·国外旅游扶贫的现状和成果 | 第22-23页 |
·国外旅游扶贫的经验 | 第23-24页 |
·国外旅游扶贫的教训 | 第24-25页 |
·国内旅游扶贫的经验和教训 | 第25-27页 |
·国内旅游扶贫的现状 | 第25-26页 |
·国内旅游扶贫的经验 | 第26页 |
·国内旅游扶贫的教训 | 第26-27页 |
·国外旅游扶贫对国内的借鉴 | 第27-29页 |
3.恭城县红岩村的背景介绍 | 第29-37页 |
·红岩村的概况 | 第29-30页 |
·红岩村的自然情况 | 第29页 |
·红岩村的社会情况、生活水平状况 | 第29-30页 |
·旅游扶贫开展以前的红岩村 | 第30-31页 |
·经济状况 | 第30页 |
·环境状况 | 第30页 |
·社会面貌 | 第30-31页 |
·旅游扶贫开展之后的红岩村 | 第31-32页 |
·经济方面的变化 | 第31-32页 |
·环境方面的变化 | 第32页 |
·社会面貌的变化 | 第32页 |
·研究意义 | 第32-37页 |
·经济方面 | 第33-34页 |
·环境方面 | 第34-35页 |
·社会面貌方面 | 第35-37页 |
4.红岩村旅游开发的模式 | 第37-43页 |
·乡村旅游模式类型 | 第37-38页 |
·模式选择的原则与原因 | 第38-40页 |
·模式选择的条件 | 第38页 |
·模式选择的原因 | 第38-39页 |
·模式选择的原则 | 第39-40页 |
·红岩村旅游开发模式SWOT分析 | 第40-43页 |
·优势(S)分析 | 第40-41页 |
·劣势(W)分析 | 第41-42页 |
·机遇(O)分析 | 第42页 |
·威胁(T)分析 | 第42-43页 |
5.红岩村旅游开发的效应分析 | 第43-55页 |
·旅游效应涵义 | 第43-44页 |
·乘数效应分析 | 第44-49页 |
·乘数效应的概念 | 第44-46页 |
·乘数效应的公式 | 第46-47页 |
·红岩村模式的乘数效应 | 第47-49页 |
·规模效应分析 | 第49-52页 |
·规模效应的定义 | 第49-51页 |
·红岩村模式的规模效应 | 第51-52页 |
·对周边社区的辐射效应 | 第52-55页 |
·辐射效应的概念 | 第52-53页 |
·红岩村模式的辐射效应 | 第53-55页 |
6.红岩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第55-61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55-59页 |
·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 | 第55-57页 |
·经济方面的问题 | 第57-58页 |
·环境方面的问题 | 第58-59页 |
·建议与对策 | 第59-61页 |
7.结束语 | 第61-65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研究的不足 | 第62页 |
·讨论 | 第62-63页 |
·启示 | 第63-65页 |
·对旅游扶贫将产生的影响 | 第63-64页 |
·对于旅游扶贫理论将产生的影响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 | 第69-72页 |
附表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