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7-19页 |
第一节 古代诗歌的发展和江西诗派的产生 | 第7-11页 |
一 古代诗歌的发展 | 第7-9页 |
二 江西诗派的产生 | 第9-11页 |
第二节 方回论诗统、格高、人品胸次 | 第11-19页 |
一 诗统 | 第13-15页 |
二 格高 | 第15-17页 |
三 人品胸次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方回的形式批评(上) | 第19-29页 |
第一节 造句 | 第19-24页 |
一 句法 | 第19-22页 |
二 对句 | 第22-24页 |
第二节 诗眼与炼字 | 第24-29页 |
一 诗眼、句中眼 | 第24-26页 |
二 虚字 | 第26-29页 |
第三章 方回的形式批评(下) | 第29-39页 |
第一节 布置 | 第29-33页 |
一 贯穿与衔接 | 第29-30页 |
二 起、承、转、结 | 第30-32页 |
三 变体 | 第32-33页 |
第二节 音声 | 第33-39页 |
一 以熟为贵 | 第34-35页 |
二 拗律 | 第35-39页 |
第四章 方回形式批评历史地位与现代意义 | 第39-44页 |
第一节 历史地位 | 第39-42页 |
第二节 现代意义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