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 ·IP核设计的重要性 | 第13-14页 |
| ·国内外IP核设计现状 | 第14-16页 |
| ·国内外IP核设计情况 | 第14-15页 |
| ·YHFT-DSP的特点 | 第15-16页 |
| ·物理设计所面临的挑战 | 第16-17页 |
| ·课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 | 第17-18页 |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YHFT-Dx IP核的设计方法及流程 | 第19-25页 |
| ·总体流程介绍 | 第19-20页 |
| ·设计方法介绍 | 第19页 |
| ·前端综合情况 | 第19-20页 |
| ·物理设计流程介绍 | 第20-23页 |
| ·本文设计使用的EDA工具 | 第23-24页 |
| ·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YHFT-Dx IP核物理设计数据准备 | 第25-36页 |
| ·物理设计数据准备 | 第25-26页 |
| ·布线通道的规划 | 第26-28页 |
| ·基本参数的设置 | 第28-34页 |
| ·时序参数的设置 | 第28-30页 |
| ·初始面积参数的设置 | 第30-31页 |
| ·寄生参数模型介绍 | 第31-34页 |
| ·物理设计方式选取 | 第34页 |
| ·小结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YHFT-Dx IP核的布局规划 | 第36-53页 |
| ·主要方法介绍 | 第36-39页 |
| ·布局规划设计 | 第39-49页 |
| ·子模块的规划 | 第39-42页 |
| ·电源网格设计 | 第42-48页 |
| ·线长及布线空间的估算 | 第48-49页 |
| ·面积与时序考虑概述 | 第49-50页 |
| ·面积因素的考虑 | 第49-50页 |
| ·时序收敛的考虑 | 第50页 |
| ·布局规划结果与性能分析 | 第50-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YHFT-Dx IP核的布局布线及优化 | 第53-75页 |
| ·布局及优化 | 第53-62页 |
| ·布局问题的定义及算法分析 | 第53-57页 |
| ·时序分析基本原理 | 第57-59页 |
| ·本文设计中的布局考虑总结 | 第59-62页 |
| ·时钟网络设计 | 第62-67页 |
| ·常见时钟网络设计方法 | 第62-65页 |
| ·时钟树综合分析 | 第65页 |
| ·功耗分析与优化 | 第65-67页 |
| ·布线及关键技术研究情况 | 第67-72页 |
| ·布线问题的描述 | 第67-69页 |
| ·布线技术中的重要问题 | 第69-71页 |
| ·本文设计中的布线问题总结 | 第71-72页 |
| ·布局布线结果与性能分析 | 第72-74页 |
| ·小结 | 第74-75页 |
| 第六章 YHFT-Dx IP核验证情况及视图的建立 | 第75-85页 |
| ·可靠性问题总结 | 第75-78页 |
| ·电迁移 | 第75-76页 |
| ·天线效应 | 第76-77页 |
| ·信号完整性 | 第77-78页 |
| ·验证情况总结 | 第78-80页 |
| ·门级验证 | 第78页 |
| ·时序验证 | 第78-79页 |
| ·物理验证 | 第79-80页 |
| ·YHFT-Dx IP核性能相关数据总结 | 第80页 |
| ·视图情况概述 | 第80-83页 |
| ·逻辑视图的建立 | 第80-81页 |
| ·时序视图的生成 | 第81页 |
| ·物理视图的产生 | 第81-83页 |
| ·IP核可重用性总结 | 第83-84页 |
| ·IP核可重用性要求 | 第83页 |
| ·提高可重用性前端设计技术 | 第83-84页 |
| ·提高可重用性后端设计技术 | 第84页 |
| ·小结 | 第84-85页 |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85-87页 |
| ·工作总结 | 第85-86页 |
| ·工作展望 | 第86-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1-92页 |
| 附录A 作者在读期间参加的工程项目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