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1页 |
·纳米线概述 | 第12-16页 |
·纳米线的特殊性能 | 第12-14页 |
·纳米线的应用 | 第14-16页 |
·模板法制备纳米线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多孔阳极氧化铝模板的结构及形成机理 | 第17-18页 |
·AAO模板法合成纳米线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纳米线的类型 | 第19-25页 |
·单金属纳米线 | 第19-21页 |
·合金纳米线 | 第21页 |
·半导体纳米线 | 第21-23页 |
·热电材料纳米线 | 第23-24页 |
·导电聚合物纳米线 | 第24-25页 |
·纳米线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氢传感器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复合稀土氟化物氢传感器 | 第27页 |
·半导体氧化物氢传感器 | 第27-28页 |
·表面等离子钯膜氢传感器 | 第28页 |
·金属纳米线氢传感器 | 第28-29页 |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研究意义 | 第29页 |
·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第2章 交流电沉积法合成钯合金纳米线 | 第31-40页 |
·电化学沉积基本原理 | 第31-34页 |
·电沉积过程的步骤 | 第31页 |
·电沉积过程的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电化学沉积法的分类 | 第32-34页 |
·实验部分 | 第34-36页 |
·试剂 | 第34页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34页 |
·钯镍与钯银电解液的配制 | 第34-35页 |
·多孔阳极氧化铝模板的制备 | 第35页 |
·在多孔阳极氧化铝模板中交流电沉积钯合金纳米线 | 第35-36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39页 |
·多孔阳极氧化铝模板的形貌及表征 | 第36-37页 |
·交流电沉积制备钯镍与钯银合金纳米线沉积电压的控制 | 第37-39页 |
·钯镍与钯银合金纳米线的SEM形貌 | 第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直流电沉积法制备钯镍合金纳米线 | 第40-49页 |
·实验条件与方法 | 第40-41页 |
·实验试剂和实验装置 | 第40-41页 |
·Pd-Ni合金纳米线的制备 | 第41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1-48页 |
·模板纳米孔中沉积合金时间的确定 | 第41-42页 |
·沉积电势对合金纳米线中镍含量的影响 | 第42-44页 |
·电流密度对合金纳米线中镍含量的影响 | 第44-46页 |
·钯镍合金纳米线的SEM形貌表征 | 第46-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直流电沉积法制备钯银合金纳米线 | 第49-57页 |
·引言 | 第49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55页 |
·沉积电势对钯银合金中银含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电流密度对钯银合金中银含量的影响 | 第51-53页 |
·钯银合金共沉积中Ag的欠电势沉积机理 | 第53页 |
·钯银合金的相结构分析 | 第53-54页 |
·钯银合金的SEM形貌表征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钯合金纳米线吸氢动力学的研究 | 第57-68页 |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钯合金纳米线氢传感器的组装 | 第57页 |
·吸氢动力学检测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8-66页 |
·钯镍合金纳米线氢传感器在不同浓度氢气中的响应 | 第58-60页 |
·钯银合金纳米线氢传感器在不同浓度氢气中的响应 | 第60-61页 |
·钯合金纳米线的吸氢动力学机理及吸氢后的SEM形貌 | 第61-66页 |
·小结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整理的论文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后记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