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10页 |
| 符号及缩略说明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 1.大麦赤霉病的危害及防治 | 第11页 |
| ·大麦赤霉病的危害 | 第11页 |
| ·大麦赤霉病的防治 | 第11页 |
| 2.大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类型研究 | 第11-13页 |
| 3.大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 ·大麦抗赤霉病种质资源筛选 | 第13-14页 |
| ·大麦赤霉病抗性遗传 | 第14页 |
| ·分子标记在大麦抗赤霉病育种中的应用 | 第14-19页 |
| ·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 | 第14-17页 |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第15页 |
| ·随机扩增多态DNA | 第15页 |
|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 第15-16页 |
| ·序列特异扩增区 | 第16页 |
|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第16页 |
| ·简单序列重复 | 第16-17页 |
| ·大麦SSR分子标记的应用 | 第17-19页 |
|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17-18页 |
| ·用于遗传多样性研究及种质鉴定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大麦赤霉病抗性鉴定及DON毒素累积 | 第19-33页 |
| 1.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 ·供试大麦 | 第19页 |
| ·供试菌种 | 第19-20页 |
| ·接种鉴定 | 第20页 |
| ·病情调查及抗性评价 | 第20-21页 |
| ·DON毒素分析 | 第21页 |
| 2.结果与分析 | 第21-29页 |
| ·大麦品种赤霉病抗性表现 | 第21-26页 |
| ·单花滴注抗性鉴定 | 第21-24页 |
| ·喷雾接种抗性鉴定 | 第24-26页 |
| ·大麦抗源评价与分析 | 第26-27页 |
| ·品种毒素累积量 | 第27-29页 |
| 3.讨论 | 第29-33页 |
| ·大麦赤霉病接种方法与抗初侵染及抗扩展 | 第29-33页 |
| ·抗源的抗性评价及其利用 | 第30-31页 |
| ·大麦品种对DON毒素累积的抗性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大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基因位点多态性分析 | 第33-47页 |
| 1.材料和方法 | 第33-39页 |
| ·供试材料和引物 | 第33-35页 |
| ·设备和仪器 | 第35页 |
| ·供试试剂 | 第35页 |
| ·SSR分析 | 第35-38页 |
| ·DNA提取 | 第35-37页 |
| ·变性SSR反应体系和条件 | 第37-38页 |
| ·PCR反应体系和程序 | 第37页 |
| ·扩增产物的电泳 | 第37-38页 |
| ·扩增产物的银染显色 | 第38页 |
| ·数据分析 | 第38-39页 |
| 2.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 ·SSR位点的多态性及引物多态性信息含量 | 第39页 |
| ·SSR的聚类分析结果 | 第39-46页 |
| ·大麦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9-42页 |
| ·赤霉病抗性QTL相关的SSR标记对抗感品种的聚类分析 | 第42-44页 |
| ·不同品种抗性QTL相关SSR标记等位位点差异 | 第44-46页 |
| 3.讨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