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绪论 | 第10-14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1-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页 |
2. 出口信用保险的概述 | 第14-21页 |
·出口信用保险概述 | 第14-19页 |
·出口信用保险的特点 | 第14-16页 |
·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原则 | 第16页 |
·出口信用保险经营模式 | 第16-19页 |
·出口信用保险的比较研究 | 第19-21页 |
·出口信用保险与一般商业保险的比较 | 第19-20页 |
·出口信用保险与出口保理的比较 | 第20-21页 |
3. 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 | 第21-27页 |
·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试办阶段 | 第21-22页 |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进入多格局时代 | 第22页 |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进入专业化阶段 | 第22页 |
·出口信用保险的现状 | 第22-27页 |
·出口信用保险将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作为支持的重点,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 第23-24页 |
·出口信用保险重点扶持船舶制造业,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 第24-26页 |
·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发展迅速,但总体规模不大 | 第26-27页 |
·外国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不断涌入我国信用保险市场 | 第27页 |
4. 出口信用保险在宏观层面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 第27-34页 |
·出口贸易总额与出口信用保险的经验观察 | 第27-29页 |
·出口贸易总额与出口信用保险之间的经验数据 | 第27-29页 |
·出口贸易总额与出口信用保险之间的实证分析 | 第29-32页 |
·理论模型 | 第29-30页 |
·数据实证检验 | 第30-32页 |
·实证验证的结论 | 第32页 |
·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 第32-34页 |
·促进出口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 | 第33页 |
·落实国家的出口产业政策 | 第33页 |
·贯彻国家对外的国别贸易政策 | 第33-34页 |
·有利于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 | 第34页 |
5. 出口信用保险在微观层面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 第34-36页 |
·有利于出口企业开辟新兴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 第34-35页 |
·有利于灵活出口企业的结算方式,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 | 第35页 |
·保障出口企业安全收汇,减少坏帐带来的损失 | 第35-36页 |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 第36页 |
·有利于出口企业获得更全面的信息咨询服务,加强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 第36页 |
6.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41页 |
·出口信用保险在宏观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出口信用保险法律不完善 | 第36-37页 |
·出口信用保险不完善的决策、管理和监管体制 | 第37-38页 |
·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业务品种少,服务对象范围窄 | 第38页 |
·不合理的承保方式 | 第38-39页 |
·设置不合理的国别风险限额政策 | 第39页 |
·未能建立起高效、完善的信息网络和缺乏专业人才 | 第39-40页 |
·微观主体在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 第40-41页 |
7. 发展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建议 | 第41-48页 |
·从宏观层面出发,发展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建议 | 第41-44页 |
·加快制定关于出口信用保险法律,使其运作有法可依 | 第42页 |
·改进和完善出口信用保险的监管管理体制 | 第42-43页 |
·加大财政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扶持力度 | 第43-44页 |
·适当培育“商业性”出口信用保险市场 | 第44页 |
·提高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经办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 | 第44-47页 |
·拓宽服务的范围,灵活投保方法 | 第44-45页 |
·建立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的平台,增加业务量 | 第45页 |
·建立和完善我国出口信用风险的评估体系 | 第45-46页 |
·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的宣传力度,增强出口企业投保意识 | 第46-47页 |
·拓宽信息来源,加强与国外同类机构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 第47页 |
·提高企业认识增强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积极性 | 第47-48页 |
·加强认识,将出口信用保险作为业务开展的助推器 | 第47-48页 |
·积极主动投保,将出口信用保险作为控制风险的首要措施 | 第48页 |
·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将其作为企业增加盈利的手段 | 第48页 |
8.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录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