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工程基础科学论文--工程水文学论文

黄河调水调沙时期的碳输运特征及花园口站碳系统各分量的年变化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前言第11-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7页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第14-15页
   ·河流碳输运的研究现状第15-20页
     ·河流无机碳输运第18页
     ·河流有机碳输运第18-20页
   ·河流水-气界面碳通量第20-27页
     ·水体pCO_2 的测定方法第21-22页
     ·水-气界面CO_2 通量的计算方法第22-27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实验方法第27-35页
   ·研究区域概况第27-28页
   ·黄河调水调沙第28-30页
   ·利津入海水量及输沙量变化第30-31页
   ·黄河水质第31-32页
   ·实验方法第32-35页
     ·pCO_2 的采样与分析方法第32-33页
     ·DIC、PIC、DOC、POC 的采样与分析方法第33-34页
     ·其它参数的采样与分析方法第34-35页
第三章 黄河调水调沙和雨致洪水期间碳输运规律的差异第35-52页
   ·调水调沙和“05.7”洪水期间PCO_2 的分布和控制机制第36-41页
     ·调水调沙和“05.7”洪水期间流量的变化第36-37页
     ·调水调沙和“05.7”洪水期间pCO_2 .DIC.DO 的变化第37-38页
     ·调水调沙和“05.7”洪水期间pCO_2 影响机制第38-41页
   ·调水调沙和“05.7”洪水期间无机碳的分布特征第41-45页
     ·溶解无机碳(DIC)的分布特征第41-43页
     ·颗粒无机碳(PIC)的分布特征第43-45页
   ·调水调沙和“05.7”洪水期间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第45-47页
     ·溶解有机碳(DOC)的分布特征第45-46页
     ·颗粒有机碳(POC)的分布特征第46-47页
   ·调水调沙和“05.7”洪水期间水体水-气界面CO_2 通量第47-49页
   ·黄河调水调沙和“05.7”洪水期间水体碳通量第49-50页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四章 黄河花园口站水体碳参数各分量的年变化第52-69页
   ·黄河花园口站水体流量、PH、浊度和电导率第52-55页
   ·黄河花园口站水体无机碳第55-59页
     ·黄河花园口站水体溶解无机碳(DIC)第55-56页
     ·世界各地不同河流DIC 含量比较第56-57页
     ·黄河花园口站水体颗粒无机碳(PIC)第57-59页
   ·黄河花园口站水体有机碳第59-65页
     ·黄河花园口站水体溶解有机碳(DOC)第59-60页
     ·世界其它河流DOC 的比较第60页
     ·黄河花园口站水体DOC 与流量的关系探讨第60-61页
     ·黄河花园口站水体DOC 与TSS 的关系探讨第61-62页
     ·黄河花园口站水体颗粒有机碳(POC)的周变化第62-65页
   ·黄河调水调沙对碳参数的影响第65-66页
   ·黄河花园口水体碳参数各分量的季节变化分析第66-68页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结论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声波在钻柱中的传播特性研究
下一篇:液压自封柱塞泵的结构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