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沥青路面裂缝 | 第11页 |
·翻浆病害 | 第11-13页 |
·泥石流灾害 | 第13页 |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甘肃省高寒阴湿地区地理分布及其环境气候特点 | 第15-17页 |
·甘肃省高寒阴湿地区分布 | 第15页 |
·甘肃省高寒阴湿地区环境气候特点 | 第15-17页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第15-16页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第16页 |
·陇南市 | 第16-17页 |
第三章 甘肃省高寒阴湿地区公路典型病害 | 第17-27页 |
·公路病害调查 | 第17页 |
·典型病害影响因素 | 第17-25页 |
·典型病害原因分析 | 第25-27页 |
第四章 路面裂缝成因与防治 | 第27-40页 |
·概述 | 第27页 |
·裂缝的成因和类型 | 第27-32页 |
·温度裂缝 | 第27-28页 |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反射裂缝 | 第28-30页 |
·综合原因形成的横向裂缝 | 第30页 |
·自上而下的表面裂缝 | 第30-31页 |
·自下而上的疲劳裂缝(网裂、龟裂) | 第31页 |
·车辙裂缝 | 第31页 |
·沉降裂缝 | 第31-32页 |
·构造物接头裂缝 | 第32页 |
·冻胀(缩)裂缝 | 第32页 |
·温度裂缝的防治 | 第32-34页 |
·沥青混合料低温开裂影响因素 | 第32-33页 |
·温度裂缝的防治措施 | 第33-34页 |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防治 | 第34-39页 |
·减少开裂的技术措施 | 第34-35页 |
·延缓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收缩裂缝的措施 | 第35页 |
·增加沥青层的厚度与改善路面结构 | 第35-36页 |
·降低和分散半刚性基层对沥青层的影响 | 第36页 |
·在沥青层与半刚性基层之间设置隔离层 | 第36-37页 |
·提高沥青层的材料性能 | 第37页 |
·加强沥青层与基层的粘结 | 第37-38页 |
·对施工期间已经开裂的基层的处理 | 第38页 |
·减少半刚性基层开裂和形成反射性裂缝的技术措施 | 第38-39页 |
·疲劳裂缝的防治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公路翻浆机理与防治 | 第40-51页 |
·翻浆的类型 | 第40-41页 |
·翻浆的影响因素 | 第41-43页 |
·翻浆的发生过程 | 第41-42页 |
·影响翻浆的因素 | 第42-43页 |
·翻浆的发育机理 | 第43-44页 |
·气候翻浆机理 | 第43-44页 |
·动力翻浆机理 | 第44页 |
·翻浆的防治技术 | 第44-49页 |
·一般原则 | 第44-45页 |
·基本途径 | 第45页 |
·工程措施 | 第45-49页 |
·省道S309线南阳山段翻浆治理实例 | 第49-51页 |
·概况 | 第49页 |
·分析 | 第49-50页 |
·治理 | 第50-51页 |
第六章 泥石流灾害机理与防治 | 第51-68页 |
·泥石流灾害特点分析 | 第51-53页 |
·泥石流灾害特点 | 第51页 |
·泥石流灾害相关因素分析 | 第51-53页 |
·公路泥石流类型及分布 | 第53-55页 |
·泥石流的类型 | 第53-55页 |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流域分区 | 第55页 |
·泥石流的防治技术 | 第55-68页 |
·泥石流的防治原则 | 第55-57页 |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 第5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