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5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建筑系馆本体特征研究 | 第15-26页 |
·建筑系馆基本功能的组成 | 第17-18页 |
·建筑系馆空间的特征 | 第18-22页 |
·功能空间的特征 | 第18-20页 |
·公共空间的特征 | 第20-22页 |
·建筑系馆空间的构成关系 | 第22-26页 |
·功能空间的构成关系 | 第23-24页 |
·公共空间的构成关系 | 第24-26页 |
第3章 国外建筑教育理念与建筑系馆的关系 | 第26-38页 |
·国外建筑教育的发展 | 第27-30页 |
·"学院派"建筑教育理念 | 第27-28页 |
·"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理念 | 第28-29页 |
·"学院派"和"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 | 第29-30页 |
·国外建筑系馆实例简析 | 第30-36页 |
·德国包豪斯校舍 | 第30-31页 |
·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克朗楼 | 第31-32页 |
·美国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系馆 | 第32-33页 |
·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 | 第33-34页 |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阿罗诺夫设计艺术中心 | 第34-35页 |
·法国玛那拉法莱建筑学院建筑系馆 | 第35-36页 |
·国外建筑教育理念的发展对系馆设计的影响 | 第36-38页 |
第4章 中国建筑教育发展及建筑系馆研究 | 第38-76页 |
·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 | 第39-45页 |
·古代的回顾 | 第39页 |
·国外"学院派"和"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理念在我国的传播 | 第39-41页 |
·新中国的院系调整 | 第41-43页 |
·当代中国建筑教育状况 | 第43-45页 |
·当代中国建筑系馆实例解析 | 第45-70页 |
·同济大学建筑系馆 | 第45-53页 |
·建筑系历史简介 | 第45页 |
·同济大学建筑系馆解析 | 第45-53页 |
·清华大学建筑系馆 | 第53-56页 |
·建筑系历史简介 | 第53页 |
·清华大学建筑系馆解析 | 第53-56页 |
·天津大学建筑系馆 | 第56-59页 |
·建筑系历史简介 | 第56页 |
·天津大学建筑系馆解析 | 第56-59页 |
·东南大学建筑系馆 | 第59-61页 |
·建筑系历史简介 | 第59页 |
·东南大学建筑系馆解析 | 第59-61页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馆 | 第61-63页 |
·建筑系历史简介 | 第61页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馆解析 | 第61-63页 |
·重庆大学建筑系馆 | 第63-65页 |
·建筑系历史简介 | 第63页 |
·重庆大学建筑系馆解析 | 第63-65页 |
·湖南大学建筑系馆 | 第65-67页 |
·建筑系历史简介 | 第65页 |
·湖南大学建筑系馆解析 | 第65-67页 |
·深圳大学建筑系馆 | 第67-70页 |
·建筑系历史简介 | 第67-68页 |
·深圳大学建筑系馆解析 | 第68-70页 |
·中国建筑教育理念与建筑系馆设计的关系 | 第70-76页 |
·建筑系馆设计所体现出的各校建筑教育理念的差别 | 第70-73页 |
·建筑教育理念在当代的发展对建筑系馆设计的影响 | 第73-76页 |
第5章 结语 | 第76-81页 |
·我国建筑教育现状 | 第77-79页 |
·建筑系馆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79-80页 |
·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