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形象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序言 | 第9-14页 | 
|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研究国家文化形象的理论依据 | 第14-24页 | 
|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相关论述 | 第14-18页 | 
| ·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 | 第14页 | 
| ·毛泽东的国家形象思想 | 第14-15页 | 
| ·邓小平的国家形象思想 | 第15-16页 | 
| ·江泽民的国家形象思想 | 第16-17页 | 
| ·胡锦涛的国家形象思想 | 第17-18页 | 
|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国家文化建设和形象建设的论述 | 第18-20页 | 
| ·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 第18页 | 
| ·中国古代的“合和”文化思想 | 第18-20页 | 
|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关于文化功能与形象塑造的理论 | 第20-22页 | 
| ·关于文化外交 | 第20页 | 
| ·关于软权力 | 第20-21页 | 
| ·关于跨文化传播 | 第21-22页 | 
| ·国家形象的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 ·认为国家形象是由国际社会决定的观点 | 第22-23页 | 
| ·认为国家形象具有两面性的观点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国家文化形象的涵义及要素 | 第24-30页 | 
| ·国家文化形象的基本涵义 | 第24-26页 | 
| ·形象的内涵 | 第24页 | 
| ·文化形象的内涵 | 第24-25页 | 
| ·国家文化形象的定义 | 第25-26页 | 
| ·国家文化形象的构成要素 | 第26-30页 | 
| ·文化价值观 | 第26-27页 | 
| ·文化传统与文化传承 | 第27-28页 | 
| ·文化行为与文化活动 | 第28页 | 
| ·文化成果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中国文化形象的历史考察及现状 | 第30-39页 | 
| ·古代的中国文化形象 | 第31-33页 | 
| ·文艺复兴前的理想化国土 | 第31页 | 
| ·启蒙时代两种对立的观点 | 第31-32页 | 
| ·十九世纪后逐渐衰落的中国文化形象 | 第32-33页 | 
| ·近代的中国文化形象 | 第33-34页 |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文化形象 | 第33页 |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文化形象 | 第33-34页 | 
| ·目前西方视野里的中国文化形象 | 第34-35页 | 
| ·“中国威胁论”与“妖魔化” | 第34页 | 
| ·西方“妖魔化”中国的背后 | 第34-35页 | 
| ·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形象的评价 | 第35-39页 | 
| ·美国对中国文化形象的评价 | 第35-36页 | 
| ·俄罗斯对中国文化形象的评价 | 第36-37页 | 
| ·欧盟主要国家对中国文化形象的评价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中国文化形象的主要内容 | 第39-44页 | 
| ·中国文化形象的核心:中和 | 第39-40页 | 
| ·中和的内涵 | 第39-40页 | 
| ·中和的作用 | 第40页 | 
| ·中国文化形象的基石:文明诚信 | 第40-41页 | 
| ·中国“以和为贵”的文化形象 | 第40-41页 | 
| ·中国“信守诺言”的文化形象 | 第41页 | 
| ·中国文化形象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 | 第41-42页 | 
| ·中国文化形象随时代发展而进步 | 第41-42页 | 
| ·中国文化形象传播目的因形势而变化 | 第42页 | 
| ·中国文化形象的张力:和处共赢 | 第42-44页 | 
|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文化形象 | 第42-43页 | 
| ·“兼相爱、交相利”的文化形象 | 第43-44页 | 
| 第五章 中国文化形象塑造的主要途径 | 第44-52页 | 
| ·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成功借鉴 | 第44-46页 | 
| ·法国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成功经验 | 第44-45页 | 
| ·美国传播国家文化形象的成功经验 | 第45页 | 
| ·加拿大保护国家文化形象的经验 | 第45-46页 | 
| ·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具体途径 | 第46-52页 | 
| ·培育和确立核心文化价值观 | 第46-47页 | 
| ·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 第46页 | 
| ·借鉴和汲取世界优秀文化 | 第46-47页 | 
| ·确立中国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 第47页 | 
| ·培育良好的文化行为 | 第47-49页 | 
| ·提高国民文化素养 | 第47-48页 | 
| ·确立良好的政府文化行为 | 第48页 | 
| ·确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行为 | 第48-49页 | 
| ·拓展文化成果,增强国家文化实力 | 第49-50页 | 
| ·挖掘文化遗产,提升国家文化形象 | 第49页 | 
| ·繁荣文学艺术,增加中国文化的吸引力 | 第49页 | 
| ·扶持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品的竞争力 | 第49-50页 | 
| ·加强国际交流,传播良好形象 | 第50-52页 | 
| ·增强传播意识,改进传播方式,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 | 第50页 | 
| ·开展文化外交,加强国际交流,传播中国良好形象 | 第50-52页 | 
| 结束语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作者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