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前言 | 第7-8页 | 
| 第一部分——临床观察 | 第8-30页 | 
| 1.临床资料 | 第8-11页 | 
| ·一般资料 | 第8-9页 | 
| ·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 ·中医辨证诊断要点 | 第10页 | 
| ·纳入标准 | 第10页 | 
| ·排除标准 | 第10-11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 ·观察方法 | 第11页 | 
| ·对照组 | 第11页 | 
| ·治疗组 | 第11页 | 
| ·基础治疗 | 第11页 | 
| ·疗程 | 第11页 | 
| ·疗效观察 | 第11-12页 | 
| ·临床指标 | 第11页 | 
| ·实验室指标 | 第11-12页 | 
| ·评估标准 | 第12页 | 
|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第12页 | 
| ·安全性评定 | 第12页 | 
| ·中止和撤除临床试验的标准 | 第12页 | 
| ·统计方法 | 第12-13页 | 
| 3 结果 | 第13-16页 | 
| ·临床疗效 | 第13页 | 
| ·临床症状比较 | 第13-15页 | 
| ·大便RV抗原转阴情况 | 第15页 | 
| ·治疗前后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百分比情况 | 第15页 | 
| ·安全性评估 | 第15-16页 | 
| 4 讨论 | 第16-23页 | 
|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第16-17页 | 
| ·病原学 | 第16页 | 
| ·流行病学 | 第16-17页 | 
| ·发病机理 | 第17页 | 
| ·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 第17-18页 | 
| ·对温中运脾法治疗RV腹泻的认识 | 第18-23页 | 
| ·病因病机 | 第18-19页 | 
| ·证型辨析 | 第19-20页 | 
| ·治法用方 | 第20-21页 | 
| ·方解 | 第21-23页 | 
| 5 结论 | 第23-24页 | 
| 6 问题及不足 | 第24-26页 | 
| ·问题 | 第24-25页 | 
| ·关于辨证 | 第24页 | 
| ·关于肠外并发症 | 第24-25页 | 
| ·不足 | 第25-26页 | 
| 附表1 RV腹泻临床观察表 | 第26-27页 | 
| 附表2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小儿泄泻》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27-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 第二部分——综述:小儿秋季腹泻治疗进展 | 第30-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 附件一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