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1 引言 | 第10-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研究内容、方法及数据说明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数据说明 | 第17页 |
| 2 理论基础 | 第17-28页 |
| ·现代林业理论 | 第17-19页 |
| ·现代林业发展战略 | 第18页 |
|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 ·国有林业企业的相关概念 | 第19-22页 |
| ·林业产业 | 第19-20页 |
| ·国有林业企业 | 第20-21页 |
| ·国有林业企业的特殊性 | 第21-22页 |
| ·林业企业经营管理论 | 第22-24页 |
| ·林业企业经营理论 | 第23页 |
| ·林业企业管理理论 | 第23-24页 |
| ·林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 第24-26页 |
| ·林下种植复合经营模式 | 第24-25页 |
| ·林下养殖复合经营模式 | 第25页 |
| ·三位一体复合经营模式 | 第25页 |
| ·森林庄园复合经营模式 | 第25页 |
| ·森林旅游复合经营模式 | 第25-26页 |
| ·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评价常用方法 | 第26-28页 |
| ·因子分析法 | 第26页 |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6-27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27页 |
| ·数据包络分析 | 第27-28页 |
| 3 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 第28-34页 |
| ·内蒙古国有林业企业概况 | 第28-30页 |
|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集团概况 | 第28-29页 |
| ·内蒙古国有次生林区林业企业概述 | 第29-30页 |
| ·内蒙古国有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状况概述 | 第30-31页 |
|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集团经营管理状况 | 第30页 |
| ·内蒙古次生林区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状况 | 第30-31页 |
| ·内蒙国有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 第31-32页 |
|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集团经营管理模式 | 第31-32页 |
| ·内蒙古国有次生林区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 第32页 |
| ·影响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因素 | 第32-34页 |
| ·影响林业企业盈利能力指标 | 第32-33页 |
| ·影响林业企业偿债能力指标 | 第33-34页 |
| ·影响林业企业生产能力的指标 | 第34页 |
| 4 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实证分析 | 第34-42页 |
| ·问卷调查 | 第34-35页 |
|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34-35页 |
|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收回 | 第35页 |
| ·样本描述统计分析 | 第35-38页 |
| ·被调查者特征 | 第35-36页 |
| ·被调查企业森林资源状况 | 第36页 |
| ·被调查企业管理制度状况 | 第36-37页 |
| ·被调查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 第37-38页 |
| ·被调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 第38页 |
| ·因子分析 | 第38-42页 |
| ·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38页 |
| ·因子分析过程 | 第38-41页 |
| ·因子分析结果 | 第41-42页 |
| 5 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企业现行经营管理模式的不足及改进的对策和建议 | 第42-47页 |
| ·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企业现行经营管理模式的不足 | 第42-43页 |
| ·上级部门对企业经营活动干预严重 | 第42页 |
| ·企业经营管理缺乏创新 | 第42-43页 |
| ·缺乏特色产业的发展 | 第43页 |
| ·保护现有森林资源,提高森林生态效益 | 第43-44页 |
| ·加大现有天然林资源保护力度 | 第43-44页 |
| ·企业对森林实施分类经营 | 第44页 |
| ·大力发展复合经营模式,加快发展非林非木产业 | 第44-46页 |
| ·企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复合经营模式 | 第44-45页 |
| ·企业着重推广林下种植复合经营模式 | 第45页 |
| ·企业适当发展三位一体复合经营模式 | 第45-46页 |
| ·完善经营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 第46-47页 |
|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团队精神 | 第46页 |
| ·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制度 | 第46-47页 |
| ·重视知识管理,注重企业创新 | 第47页 |
| ·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企业知名度 | 第47页 |
| 6 结束语 | 第47-48页 |
| ·主要结论 | 第47页 |
| ·后续研究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附录 | 第51-66页 |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