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和组培川贝母的总生物碱含量测定和定位研究
表格目录 | 第1页 |
图片目录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组培川贝母的培养基配方研究 | 第11-19页 |
·引言 | 第1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1-13页 |
·材料和试剂 | 第11-12页 |
·实验方法 | 第12-13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13-16页 |
·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差异 | 第14-15页 |
·激素,蔗糖和病毒唑较佳浓度分析 | 第15页 |
·4种物质对川贝母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15页 |
·生长情况与分化的差异 | 第15-16页 |
·讨论 | 第16-19页 |
·植物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的调控作用 | 第16页 |
·植物激素等物质对组培川贝母分化生长的调控作用 | 第16页 |
·组培川贝母的玻璃化 | 第16-17页 |
·组培川贝母的褐化现象 | 第17-19页 |
第二部分 野生和组培川贝母的生物碱测定 | 第19-2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9-20页 |
·材料和试剂 | 第19页 |
·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19页 |
·样品总生物碱的测定 | 第19-20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20-21页 |
·讨论 | 第21-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部分 野生和组培川贝母生物碱的组织化学定位 | 第23-33页 |
·材料设备和试剂 | 第23-24页 |
·材料和设备 | 第23页 |
·试剂 | 第23-24页 |
·方法 | 第24-26页 |
·组织化学定位试剂的确定 | 第24页 |
·切片方法的确定 | 第24-25页 |
·固定液类型和固定时间的选择 | 第25页 |
·切片厚度的选择 | 第25页 |
·粘片剂的选择 | 第25-26页 |
·衬染方法的选择 | 第26页 |
·组织化学定位时间的确定 | 第26页 |
·对照切片的处理 | 第26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26-29页 |
·川贝母生物碱组织化学定位的方法 | 第26-28页 |
·生物碱分布情况 | 第28页 |
·生物碱同淀粉粒形态和分布的关系 | 第28-29页 |
·讨论 | 第29-33页 |
·组织化学定位方法的讨论 | 第29-31页 |
·新鲜和褐化愈伤组织中生物碱分布的区别 | 第31页 |
·生物碱同淀粉的关系 | 第31页 |
·生物碱的积累 | 第31-32页 |
·不同样品中生物碱含量的区别 | 第32页 |
·生物碱定位的手段分析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文献综述 | 第36-59页 |
1 贝母属植物的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36-41页 |
2 川贝母生物碱研究进展 | 第41-46页 |
3 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组织化学定位研究进展 | 第46-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