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页 |
| 英文摘要 | 第3-6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6-11页 |
| ·研究本课题的目的 | 第6-7页 |
| ·ATC 系统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 第7-8页 |
| ·ATC 系统的特点和功能 | 第8-9页 |
| ·ATC 启动 | 第8页 |
| ·ATC 负荷控制 | 第8-9页 |
| ·转子应力控制 | 第9页 |
| ·程序的控制范围 | 第9页 |
| ·研究热应力的意义 | 第9-10页 |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ATC的运行平台-DEH的组成、功能与运行方式 | 第11-18页 |
| ·DEH 控制系统的组成 | 第11-12页 |
| ·DEH 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 | 第12-14页 |
| ·汽轮机的自动控制 | 第12-13页 |
| ·汽轮机超速保护(OPC) | 第13页 |
| ·汽轮机状态监视 | 第13页 |
| ·汽轮机的自启停(ATC) | 第13-14页 |
| ·DEH 控制系统的运行方式 | 第14-16页 |
| ·操作员自动 | 第14-15页 |
| ·汽轮机自启动(ATC) | 第15-16页 |
| ·自动同步 | 第16页 |
| ·遥控-协调控制 | 第16页 |
| ·汽轮机手动操作 | 第16页 |
| ·ATC 与 DEH 系统平台的接入方式 | 第16页 |
| ·汽轮机热应力控制 | 第16-18页 |
| 第三章 汽轮机转子热状态数学计算分析 | 第18-28页 |
| ·汽轮机转子温度场的数学计算分析 | 第18-22页 |
| ·温度场数学分析 | 第18-20页 |
| ·温度场有限元计算 | 第20-22页 |
| ·温度插值函数 | 第20-21页 |
| ·刚度矩阵[K] | 第21页 |
| ·变温矩阵[N] | 第21-22页 |
| ·热载荷向量[P] | 第22页 |
| ·应力场的数学计算分析 | 第22-28页 |
| ·应力场数学分析 | 第22-24页 |
| ·应力场有限元计算 | 第24-28页 |
| ·位移插值函数与形状矩阵 | 第24-25页 |
| ·应变矩阵[ ]Be | 第25页 |
| ·弹性矩阵[D] | 第25页 |
| ·刚度矩阵[K]的计算 | 第25-26页 |
| ·载荷列矩阵[R]的形成 | 第26-28页 |
| 第四章 ATC系统程序设计 | 第28-36页 |
| ·周期控制程序(P00) | 第28-29页 |
| ·高压转子应力计算程序(P01) | 第29页 |
| ·汽缸温度监视程序(P02) | 第29-30页 |
| ·盘车运行监视程序(P03) | 第30页 |
| ·转子应力控制程序(P04) | 第30-31页 |
| ·偏心率和振动监视程序(P05) | 第31页 |
| ·速度控制程序(P06) | 第31-33页 |
| ·升速顺序控制程序(P07) | 第33-35页 |
| ·中压转子应力计算程序(P08) | 第35页 |
| ·暖机监控程序(P09) | 第35页 |
| ·热应力限定值计算程序(P10) | 第35-36页 |
| 第五章 转子热应力限定值的确定 | 第36-40页 |
| ·ATC 系统中动态热应力限定值的必要性 | 第36-37页 |
| ·动态热应力限定值数学模型 | 第37-38页 |
| ·动态转子热应力限定值的实现方法 | 第38-40页 |
| 第六章 以热应力为判据的自动启动控制系统设计 | 第40-46页 |
| ·控制系统设计软件开放工具的选取 | 第40-43页 |
| ·ATC 系统设计 | 第43-46页 |
| ·ATC 系统概述 | 第43-44页 |
| ·ATC 主要模块简介 | 第44-46页 |
| 第七章 实例计算与结论 | 第46-52页 |
| ·汽轮机转子模型的建立 | 第46-48页 |
| ·启动过程汽轮机转子应力场的监测和启动过程优化 | 第48-52页 |
| 第八章 总结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