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缩写 | 第1-9页 |
| 前言 | 第9-14页 |
| 立论依据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与糖代谢相关反应途径及机理 | 第10-11页 |
| 与蔗糖代谢相关酶的特性 | 第11-12页 |
| 对甘蔗蔗糖代谢相关酶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 第14-17页 |
| ·试验材料 | 第14页 |
| ·试验设计 | 第14页 |
| ·甘蔗品质分析 | 第14页 |
| ·甘蔗节间的取样 | 第14-15页 |
|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15-16页 |
| ·蔗糖、还原糖、蛋白质含量的提取及测定 | 第15页 |
| ·转化酶、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的提取及酶活性的测定 | 第15-16页 |
| ·分析软件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 第17-46页 |
| ·新植蔗品质分析结果 | 第17-22页 |
| ·蔗茎蔗糖分 | 第17-20页 |
| ·蔗汁锤度 | 第20页 |
| ·蔗汁重力纯度 | 第20-21页 |
| ·蔗汁还原糖分 | 第21-22页 |
| ·甘蔗节间品质性状的分析 | 第22-26页 |
| ·节间蔗糖含量的变化 | 第22-23页 |
| ·蔗茎节间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 第23-25页 |
| ·节间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分析 | 第25-26页 |
| ·新植蔗甘蔗节间酶活性的变化分析 | 第26-32页 |
| ·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比活性变化 | 第26-27页 |
| ·蔗糖合成酶(SS)比活性变化 | 第27-29页 |
| ·酸性转化酶比活性(AI)变化 | 第29-31页 |
| ·中性转化酶(NI)比活性变化 | 第31-32页 |
| ·宿根蔗节间生理指标分析 | 第32-36页 |
| ·蔗糖含量的变化 | 第33-34页 |
| ·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 第34-35页 |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第35-36页 |
| ·宿根蔗酶比活性的变化 | 第36-39页 |
| ·蔗糖磷酸合成酶比活性的变化 | 第36-37页 |
| ·宿根蔗蔗糖合成酶的比活性变化 | 第37页 |
| ·酸性转化酶比活性的变化 | 第37-38页 |
| ·中性转化酶比活性的变化 | 第38-39页 |
| ·2006年1月1日两个甘蔗品种第2-15节间生理指标分析 | 第39-46页 |
| ·蔗糖含量与蛋白质和还原糖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41页 |
| ·蔗糖含量与四种酶活性的回归分析 | 第41-42页 |
| ·RB72-454蔗糖含量与四种酶活性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42-44页 |
| ·ROC20蔗糖含量与四种酶活性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44-46页 |
| 第三章 讨论 | 第46-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