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因工程学的双椭圆机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页 |
·概述 | 第8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主要的研究工作 | 第11-12页 |
第二章 人因工程学基础 | 第12-25页 |
·人因工程学概述 | 第12-17页 |
·人因工程学学科的命名 | 第12页 |
·人因工程学学科的定义 | 第12-13页 |
·现代人因工程学的发展 | 第13页 |
·人因工程学的应用领域 | 第13-14页 |
·人因工程学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 第14-17页 |
·人体形态特征 | 第17-21页 |
·人体主要尺寸应用的原则 | 第17-19页 |
·设计用人体模板 | 第19-21页 |
·人体生理特征 | 第21-23页 |
·人体活动的能量供应 | 第21-22页 |
·有氧运动 | 第22页 |
·运动强度和运动量 | 第22页 |
·心率与运动强度 | 第22-23页 |
·康复体育锻炼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我国健身器材市场现状分析 | 第25-32页 |
·健身器材的沿革和发展 | 第25页 |
·我国健身器材市场潜力巨大,但需培育 | 第25-26页 |
·无锡地区健身器材现状调查 | 第26-28页 |
·在器材销售点的调研 | 第26-27页 |
·对缺乏健身经验的潜在消费者的访谈 | 第27-28页 |
·对有一定健身房健身经验人士的访谈 | 第28页 |
·上海地区关于健身器材共用性设计的调查 | 第28-31页 |
·商家市场调研结果 | 第28页 |
·消费者市场调研结果 | 第28-31页 |
·总体情况 | 第29-30页 |
·对比分析 | 第30-31页 |
·健身器材市场现状分析对设计的意义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健身器材产品设计中的人因工程学 | 第32-42页 |
·人因工程学因素的界定 | 第32-34页 |
·健身器材产品的共用性设计理念与方法 | 第34-36页 |
·背景 | 第34-35页 |
·共用性设计的概念 | 第35页 |
·健身器材产品共用性设计方法 | 第35-36页 |
·健身器材的软件设计 | 第36-37页 |
·设计过程的标准化 | 第37-41页 |
·国际标准ISO 13407简介 | 第37页 |
·健身器材以人为中心设计过程 | 第37-41页 |
·理解并详细说明使用的范围 | 第38-39页 |
·详细说明用户及组织的需求 | 第39页 |
·产品设计解决方案 | 第39-40页 |
·根据需求评估设计 | 第40-41页 |
·外观造型设计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双椭圆机的人因工程学设计 | 第42-62页 |
·椭圆机简介 | 第42-43页 |
·双椭圆机—椭圆机的改进 | 第43-46页 |
·双椭圆机结构改进 | 第43页 |
·双椭圆机功能 | 第43-44页 |
·主要功能,即健身康复功能 | 第43-44页 |
·辅助功能 | 第44页 |
·双椭圆机的设计要求 | 第44-45页 |
·椭圆机安全检测标准简介 | 第45-46页 |
·脚踝运动轨迹的分析 | 第46-50页 |
·双椭圆机结构设计 | 第50-55页 |
·踏板轨迹的确定 | 第51-52页 |
·踏板间距和踏板最大倾角 | 第52-53页 |
·飞轮装置 | 第53页 |
·负载的计算 | 第53-54页 |
·把手的设计 | 第54页 |
·显示和控制装置 | 第54-55页 |
·人-机系统的力学特性 | 第55页 |
·双椭圆机的运动几何学分析 | 第55-57页 |
·近似椭圆长短轴长度与连杆点位置的关系 | 第55-56页 |
·长轴方向倾角的确定 | 第56-57页 |
·滑道外展角度对长轴的影响 | 第57页 |
·双椭圆机的动力学分析 | 第57-60页 |
·动力学计算 | 第57-58页 |
·连杆机构力传动指标 | 第58-59页 |
·飞轮的设计 | 第59-60页 |
·双椭圆机软件设计 | 第60页 |
·线型色彩设计 | 第60-61页 |
·其它 | 第61-62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