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不同类型再生稻生育特性及源库关系比较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前言第13-29页
 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5页
   ·研究目的第13页
   ·研究意义第13-15页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8页
   ·水稻源库关系研究现状第15-16页
   ·再生稻研究现状第16-23页
   ·再生稻源库关系研究现状与展望第23-28页
 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8-29页
材料与方法第29-33页
 1 田间试验设计第29-31页
   ·试验地基本情况第29页
   ·试验材料第29-30页
     ·不同品种(组合)再生稻源库特性的比较研究第29页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源库特性的影响研究第29页
     ·不同节位再生稻源库特性的比较研究第29页
     ·再生稻和主季稻源库关系的比较研究第29-30页
   ·试验设计第30-31页
     ·不同品种(组合)再生稻源库特性的比较研究第30页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源库特性的影响研究第30页
     ·不同节位再生稻源库特性的比较研究第30页
     ·再生稻和主季稻源库关系的比较研究第30-31页
 2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31-32页
   ·经济性状及产量第31页
   ·源的形态和生理指标第31页
   ·流的形态和生理指标第31-32页
   ·其他生理指标第32页
 3 计算方法第32-33页
结果与分析第33-108页
 1 不同品种再生稻源库特性差异第33-71页
   ·产量及其构成(库特性)第33-37页
     ·2004年各品种(组合)产量及其构成第33-35页
     ·2005年各品种(组合)产量及其构成第35-37页
   ·再生率第37-38页
   ·生育特性第38-43页
     ·生育进程第38-40页
     ·株高与穗长第40-42页
     ·头季稻上三叶着生角度第42-43页
   ·源特性第43-51页
     ·叶面积指数(LAI)第43-46页
     ·干物质积累第46-47页
     ·作物生长率与净同化率第47-49页
     ·光合速率第49-50页
     ·伤流量第50页
     ·叶绿素相对含量第50-51页
   ·流特性第51-64页
     ·节间大维管束数第51-54页
     ·枝梗过氧化氢酶活性第54-56页
     ·光合产物的分配第56-58页
     ·茎鞘与叶片碳水化合物转运第58-64页
   ·源库关系第64-67页
     ·粒叶比第64-65页
     ·比叶重第65-67页
   ·米质分析第67-69页
   ·小结第69-71页
     ·产量、品质与再生率第69页
     ·再生季高产的生理基础第69页
     ·再生稻品种的选择第69页
     ·杂交组合与父本的差异第69-70页
     ·营养器官碳水化合物转运第70-71页
 2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源库特性的影响第71-83页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产量与产量构成的影响第71-73页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源库关系的影响第73-78页
     ·留桩高度对源特性的影响第73-77页
     ·留桩高度对源库关系的影响第77-78页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物质运转能力的影响第78-82页
     ·过氧化氢酶活性第78-79页
     ·碳水化合物转运第79-82页
   ·小结第82-83页
 3 不同节位再生稻源库特性比较第83-97页
   ·母体条件下不同节位再生稻源库特性第83-93页
     ·株高与穗长第83页
     ·产量性状第83-87页
     ·源特性第87-89页
     ·碳水化合物转运第89页
     ·源库关系第89-91页
     ·内源激素含量第91-93页
   ·离体条件下不同节位再生稻源库特性第93-96页
     ·存活率与再生率第93-94页
     ·农艺性状第94-95页
     ·内源激素含量第95-96页
   ·小结第96-97页
 4 再生稻与同期抽穗主季稻源库关系比较第97-108页
   ·产量与产量构成(库特性)比较第97-98页
   ·源特性比较第98-101页
     ·株高与穗长第98页
     ·叶面积与干物重第98-100页
     ·光合速率与生长速率第100-101页
   ·流特性比较第101-104页
     ·枝梗过氧化氢酶活性第101-102页
     ·物质分配与转运第102-104页
   ·源库关系比较第104-106页
   ·米质分析第106-107页
   ·小结第107-108页
讨论与结论第108-119页
 1 各品种(组合)再生利用综合评价第108-109页
 2 再生季高产生理基础与再生稻品种选择第109-112页
   ·再生季高产生理基础第109-110页
   ·再生稻品种的选择第110-112页
 3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源库关系的影响及低桩再生稻的利用第112-113页
 4 再生季与主季源库特性差异第113-115页
 5 不同节位再生稻源库特性比较的方法第115-117页
 6 结论第117-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5页
致谢第125-126页
作者简介第126-127页
主要工作业绩第127-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沟谷横剖面元素的迁移研究--以君子兰公园孟家河沟谷为例
下一篇:法律援助制度运行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以桃江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