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行终了的犯罪中止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一章 实行终了的犯罪中止的理论基础 | 第10-16页 |
| ·实行终了的犯罪中止的概念及认定 | 第10-11页 |
| ·实行终了的犯罪中止的概念 | 第10页 |
| ·行为终了的认定 | 第10-11页 |
| ·宽待实行终了的犯罪中止的根据 | 第11-16页 |
| ·刑事政策说 | 第12-13页 |
| ·奖赏理论 | 第13页 |
| ·刑罚目的理论 | 第13-14页 |
| ·个人见解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实行终了的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 | 第16-24页 |
| ·自动性探析 | 第16-20页 |
| ·认定自动性成立的前提条件 | 第16-17页 |
| ·认定自动性成立的标准 | 第17-20页 |
| ·有效性探析 | 第20-21页 |
| ·有效性的存在范围的观点 | 第20-21页 |
| ·对有效性的存在范围观点的评析 | 第21页 |
| ·“防止犯罪结果发生”释义 | 第21-24页 |
| ·犯罪结果的含义 | 第22页 |
| ·作为犯中的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 第22-23页 |
| ·不作为犯中的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实行终了的犯罪中止的司法认定 | 第24-37页 |
| ·危险犯的中止 | 第24-30页 |
| ·危险犯的概念及类型 | 第24-26页 |
| ·对危险犯的中止的代表性观点及评析 | 第26-30页 |
| ·结论 | 第30页 |
| ·准中止犯 | 第30-37页 |
| ·准中止犯的概念 | 第30-31页 |
| ·刑法理论对准中止犯的定性 | 第31-32页 |
| ·准中止犯制度分析 | 第32-35页 |
| ·结论 | 第35-37页 |
| 结语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