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引论 | 第11-26页 |
| ·森林旅游资源及其基本特征 | 第11-12页 |
| ·森林旅游资源概述 | 第11页 |
| ·森林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 第11-12页 |
| ·森林旅游的形式与特点 | 第12-14页 |
| ·森林旅游的形式 | 第12-13页 |
| ·森林旅游的特点与原则 | 第13-14页 |
| ·森林旅游资源可持续经营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 ·可持续发展 | 第14-15页 |
| ·旅游可持续发展 | 第15-17页 |
| ·生态旅游 | 第17-18页 |
| ·森林旅游资源可持续经营判断标准 | 第18-24页 |
| ·生态承载力 | 第18-22页 |
| ·森林旅游资源生态承载力 | 第22-24页 |
|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森林旅游资源可持续经营研究的意义 | 第24-26页 |
| 2 研究区域资源概况 | 第26-34页 |
| ·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 | 第26-30页 |
| ·自然状况 | 第26-29页 |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9-30页 |
| ·森林旅游资源状况 | 第30-32页 |
| ·森林旅游资源概况 | 第30-31页 |
| ·武陵源区森林旅游资源特点 | 第31-32页 |
| ·森林旅游资源经营管理存在问题 | 第32-34页 |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4-38页 |
|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 ·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 第34页 |
| ·武陵源区森林旅游资源生态承载力评价 | 第34-35页 |
| ·可持续经营对策研究 | 第35页 |
|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第35-36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36页 |
| ·技术路线 | 第36-38页 |
| 4 森林景观类型划分及空间格局分析 | 第38-47页 |
| ·武陵源区森林景观类型 | 第38-40页 |
| ·指标类型选择与测算 | 第40-44页 |
| ·指标的计算方法及生态涵义 | 第40-43页 |
| ·指标计算的结果 | 第43-44页 |
| ·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 第44-47页 |
| ·空间分布数量结构分析 | 第44-45页 |
| ·斑块形状结构分析 | 第45页 |
| ·景观多样性与优势度分析 | 第45页 |
| ·破碎度分析 | 第45-46页 |
| ·分离度分析 | 第46-47页 |
| 5 森林旅游资源生态承载力分析 | 第47-67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7-56页 |
|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依据 | 第47-48页 |
| ·评价指标的量化选取 | 第48-50页 |
| ·评价指标权重的分配 | 第50-55页 |
| ·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 第55-56页 |
| ·武陵源区森林旅游资源生态承载力评价 | 第56-67页 |
| ·指标分值的确定 | 第56-60页 |
| ·生态承载指数计算 | 第60-63页 |
| ·生态承载状态比较与分区 | 第63-67页 |
| 6 武陵源区森林旅游资源可持续经营对策 | 第67-79页 |
| ·森林旅游资源可持续经营综合管理对策 | 第67-71页 |
| ·森林旅游资源保护对策 | 第67-71页 |
| ·环境质量管理对策 | 第71页 |
| ·森林旅游资源可持续经营分区管理对策 | 第71-79页 |
| ·不可持续承载区经营对策 | 第71-74页 |
| ·可持续承载区经营对策 | 第74-79页 |
|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79-81页 |
| ·研究结论 | 第79-80页 |
| ·研究展望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