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9-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吉林省对外经济合作发展水平评价的理论基础和实际依据 | 第12-35页 |
| ·对外经济合作系统构成和结构 | 第12-14页 |
| ·对外经济合作系统要素 | 第12-13页 |
| ·对外经济合作系统结构 | 第13-14页 |
| ·对外经济合作发展水平及相关理论 | 第14-18页 |
| ·对外经济合作发展水平 | 第14-16页 |
| ·对外经济合作相关理论 | 第16-18页 |
| ·吉林省对外经济合作及其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 | 第18-26页 |
| ·国际因素 | 第19-21页 |
| ·国内因素 | 第21-26页 |
| ·吉林省对外经济合作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实际情况 | 第26-35页 |
| ·吉林省对外经济合作发展的历史过程 | 第26-27页 |
| ·吉林省对外经济合作发展的实际情况 | 第27-35页 |
| 第三章 吉林省对外经济合作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 第35-42页 |
| ·建立吉林省对外经济合作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目的和原则 | 第35-36页 |
| ·建立吉林省对外经济合作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主要目的 | 第35页 |
| ·建立吉林省对外经济合作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35-36页 |
| ·吉林省对外经济合作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36-38页 |
| ·吉林省对外经济合作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解释 | 第38-42页 |
| ·总量水平指标 | 第38-39页 |
| ·速度水平指标 | 第39-40页 |
| ·结构水平指标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吉林省对外经济合作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 第42-58页 |
| ·吉林省对外经济合作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构建的过程 | 第42-43页 |
| ·吉林省对外经济合作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3-53页 |
| ·专家调查法 | 第43-44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44-48页 |
| ·对外经济合作发展水平权重的确定 | 第48-53页 |
| ·吉林省对外经济合作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 第53-56页 |
| ·对外经济合作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的方法 | 第54-56页 |
| ·对外经济合作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 第56页 |
| ·吉林省对外经济合作发展水平评价综合指数的计算 | 第56-58页 |
| ·综合指数计算的步骤 | 第56-57页 |
| ·综合指数的计算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吉林省对外经济合作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 第58-73页 |
| ·吉林省对外经济合作发展水平评价数据来源和处理 | 第58-60页 |
| ·数据来源 | 第58-59页 |
|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59-60页 |
| ·基于东北三省平均水平的吉林省对外经济合作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 第60-65页 |
| ·吉林省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 第60-62页 |
| ·吉林省对外劳务合作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 第62-63页 |
| ·吉林省对外经济合作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 第63-65页 |
| ·基于中国平均水平的吉林省对外经济合作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 第65-73页 |
| ·吉林省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 第65-68页 |
| ·吉林省对外劳务合作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 第68-71页 |
| ·吉林省对外经济合作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 第71-73页 |
| 第六章 提高吉林省对外经济合作发展水平的对策及建议 | 第73-82页 |
| ·提高吉林省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水平的对策及建议 | 第73-75页 |
| ·提高吉林省对外劳务合作发展水平的对策及建议 | 第75-80页 |
| ·提高吉林省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水平的对策及建议 | 第80-82页 |
| 结论和建议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 附录:专家调查咨询问卷 | 第89-94页 |
| 摘要 | 第94-96页 |
| Abstract | 第96-99页 |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