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7页 |
| ·水文遥测系统综述 | 第11-13页 |
| ·水文遥测系统概念 | 第11页 |
| ·国内外水文遥测系统发展及现状 | 第11-12页 |
| ·水文遥测系统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水文预报网络系统综述 | 第13-16页 |
| ·水文预报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水文预报模型的发展 | 第14页 |
| ·水文预报方法研究 | 第14-16页 |
| ·流域概况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水文测报系统数据库建设 | 第17-26页 |
| ·数据库概况 | 第17-22页 |
| ·数据处理的基本概念 | 第17-18页 |
| ·数据管理方法的发展 | 第18-19页 |
|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 第19-20页 |
| ·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 | 第20-21页 |
| ·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常见对象 | 第21-22页 |
| ·水情测报数据库组成 | 第22-23页 |
| ·管理信息 | 第22页 |
| ·测站信息 | 第22-23页 |
| ·实时信息 | 第23页 |
| ·历史信息 | 第23页 |
| ·预报调度信息 | 第23页 |
| ·水情测报数据库优化设计 | 第23-25页 |
| ·存储过程的应用 | 第23-24页 |
| ·触发器的应用 | 第24-25页 |
| ·水情测报数据库安全性 | 第25-26页 |
| ·系统身份验证 | 第25页 |
| ·系统权限设置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水文遥测系统研究 | 第26-35页 |
| ·水文遥测的通信方式 | 第26-27页 |
| ·超短波通信 | 第26页 |
| ·利用专用、租用及公用电话线通信 | 第26页 |
| ·卫星通信 | 第26页 |
| ·短波通信 | 第26-27页 |
| ·GSM公网通信 | 第27页 |
| ·混全通信 | 第27页 |
| ·水文遥测的体制 | 第27-28页 |
| ·自报式 | 第27-28页 |
| ·应答式 | 第28页 |
| ·自报应答兼容式 | 第28页 |
| ·GSM短信模块在遥测系统中的应用 | 第28-31页 |
| ·GSM短信模块简介 | 第28-29页 |
| ·GSM短信模块特点 | 第29-30页 |
| ·GSM短信模块运行原理 | 第30-31页 |
| ·水文信息采集软件 | 第31-35页 |
| ·软件简介 | 第31-32页 |
| ·系统设置模块 | 第32-34页 |
| ·信息采集模块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水文预报网络软件开发与应用 | 第35-67页 |
| ·系统概况 | 第35-37页 |
| ·发展需求分析 | 第35-36页 |
| ·系统实现目标 | 第36-37页 |
| ·系统界面 | 第37页 |
| ·系统功能 | 第37-39页 |
| ·水位站、雨量站实时监测 | 第37页 |
| ·水情信息查询 | 第37页 |
| ·实时预报 | 第37-39页 |
| ·历史洪水模拟 | 第39页 |
|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 第39-41页 |
| ·Asp技术 + Vbscript脚本语言 | 第39-40页 |
| ·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 | 第40-41页 |
| ·新安江模型预报方法研究 | 第41-56页 |
| ·新安江模型结构综述 | 第41页 |
| ·蒸散发计算 | 第41-43页 |
| ·产流量计算 | 第43-44页 |
| ·分水源计算 | 第44-46页 |
| ·汇流计算 | 第46-47页 |
| ·计算结果 | 第47-56页 |
| ·混合产流方法研究 | 第56-65页 |
| ·混合产流发展需要 | 第56页 |
| ·混合产流方法研究 | 第56-60页 |
| ·混合产流计算结果比较 | 第60-65页 |
| ·土壤初始含水量的计算 | 第65-67页 |
| ·传统土壤初始含水量计算方法 | 第65页 |
| ·土壤初始含水量计算方法研究 | 第65-67页 |
| 第五章 实时校正方法研究 | 第67-81页 |
| ·研究进展 | 第67-70页 |
| ·发展需求分析 | 第67页 |
| ·国外实时校正方法研究进展 | 第67-68页 |
| ·国内实时校正方法研究进展 | 第68-70页 |
| ·AR模型实时校正方法研究 | 第70-74页 |
| ·方法简介 | 第70-71页 |
| ·校正结果 | 第71-74页 |
| ·神经网络实时校正方法研究 | 第74-80页 |
| ·方法简介 | 第74-77页 |
| ·校正结果 | 第77-80页 |
| ·两种校正方法的比较 | 第80-8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4页 |
| ·结论 | 第81-83页 |
| ·展望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