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普通生物学论文--生态学(生物生态学)论文--生态学其他分支学科论文

南京市景观生态空间格局的变化及调优措施

原创性声明第1页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第3-4页
目录第4-7页
表目录第7-8页
图目录第8-9页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3页
   ·选题背景第14-15页
   ·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第15-19页
     ·国外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第15-16页
     ·国内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第16-18页
     ·景观生态空间格局研究概况第18-19页
   ·景观生态学的应用领域第19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9-20页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0-23页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3-30页
   ·概念界定第23-25页
     ·景观第23页
     ·景观生态学第23-24页
     ·城市景观生态学第24-25页
   ·景观生态学理论第25-28页
     ·景观生态学理论基础第25-26页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第26-28页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8页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理论第28-30页
第三章 南京市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分析第30-54页
   ·研究区概况第30-32页
     ·自然概况第30页
     ·经济发展基础第30-32页
   ·景观生态要素分类第32-37页
     ·景观生态分类的依据和原则第32-33页
     ·南京市景观生态分类第33-37页
   ·南京市景观生态格局定量分析的指标体系第37-42页
     ·单元特征指标及其生态学意义第37-38页
     ·景观异质性指标及其生态学意义第38-39页
     ·空间构型指标及其生态学意义第39-40页
     ·景观连接度指标及其生态学意义第40-41页
     ·景观连接度指标及其生态学意义第41-42页
   ·南京市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分析第42-54页
     ·景观单元特征分析第42-46页
     ·景观类型异质性分析第46-47页
     ·景观类型的空间构型分析第47-48页
     ·景观连接度分析第48-54页
第四章 南京市景观生态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分析第54-70页
   ·南京市景观生态格局动态变化分析第54-59页
     ·景观空间格局总体特征及动态变化第54-57页
     ·景观格局区域差异及动态变化第57-59页
   ·南京市景观生态类型空间转化分析第59-64页
     ·GIS空间叠加分析第59-62页
     ·马尔科夫过程模拟分析第62-64页
   ·南京市景观变化的驱动力分析第64-70页
     ·驱动因素分析第65页
     ·驱动力分析第65-70页
第五章 南京市景观生态功能评价区划第70-85页
   ·景观生态分区的思路第70-71页
   ·景观生态功能分区的原则第71页
   ·南京市景观生态功能分区方法第71-77页
     ·地形地貌因素分析第72页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第72-75页
     ·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分异第75-77页
   ·南京市景观生态功能分区及评价第77-85页
     ·六合浦口岗地丘陵景观生态功能提升区(Ⅰ)第77-79页
     ·沿江低山丘陵景观生态功能建设区(Ⅱ)第79-80页
     ·秦淮河流域低山丘陵景观生态功能整合区(Ⅲ)第80页
     ·滨湖平原与岗地景观生态功能维持区(Ⅳ)第80-85页
第六章 南京市整体景观生态格局优化措施及建议第85-90页
   ·南京市景观生态存在的问题第85-86页
   ·景观生态优化的基本原则第86-87页
   ·南京市域景观生态优化措施第87-90页
     ·南京主市区发展生态调控第87-88页
     ·重点城镇布局生态优化第88页
     ·乡村发展生态引导第88页
     ·城乡一体生态统筹第88-89页
     ·生态廊道合理布局第89-90页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第90-92页
   ·结论第90页
   ·创新点第90-91页
   ·研究展望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7页
致谢第97-98页
硕士期间撰写论文情况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江苏省沿江开发综合评价研究
下一篇:气候模式中地表辐射平衡参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