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论 | 第1-21页 |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信息时代需要更多的城市公共休闲空间 | 第10-11页 |
·传统的空间概念在信息时代发生了变化 | 第11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比较的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城市网吧系统的研究方法 | 第15页 |
·调研方法 | 第15-17页 |
·问卷调查 | 第15-16页 |
·电话调查 | 第16页 |
·通过实地和网上、网下访谈 | 第16页 |
·关于网民男女性别配额 | 第16页 |
·调查范围 | 第16-17页 |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8-20页 |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预期的研究成果 | 第20-21页 |
2 信息时代创建的新世界 | 第21-26页 |
·人类完整空间的出现 | 第21-22页 |
·信息时代新城市公共空间的出现 | 第22-23页 |
·信息时代城市的特征 | 第23-25页 |
·信息时代的城市是一套庞大的计算机网络 | 第23-24页 |
·信息时代的城市是遍布“插座(网吧)”的房间 | 第24页 |
·信息时代的城市空间是虚拟和现实空间共同组成 | 第24页 |
·信息时代的城市是传媒的城市 | 第24-25页 |
·信息时代的城市将可以获得更大的信息自由度和主动性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对网吧进行重新的认识和定位 | 第26-46页 |
·网吧的出现 | 第26-28页 |
·国内外城市网吧的发展现状 | 第28-36页 |
·国外的发展状况 | 第28-32页 |
·国内的发展状况 | 第32-35页 |
·网吧产业在城市中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 第35页 |
·网吧产业在城市中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 第35-36页 |
·信息时代网吧在城市中的地位与职能的比较 | 第36-40页 |
·网吧是信息时代新出现的城市公共空间。是虚拟与现实空间的中继站 | 第36页 |
·城市中映照虚拟与现实的镜面空间 | 第36页 |
·人的精神容器,可以重复体验人生经历的场所 | 第36页 |
·虚拟和现实相融合的城市公共空间 | 第36-37页 |
·可以同时提供私密和开放、动与静的综合城市公共空间 | 第37-40页 |
·城市网吧选址的研究 | 第40-44页 |
·城市网吧系统选址的基本原则 | 第40-43页 |
·城市网吧系统选址的要素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4 实例分析 | 第46-67页 |
·实例研究目的 | 第46页 |
·实例研究方法 | 第46-47页 |
·取样 | 第46-47页 |
·分析 | 第47页 |
·归纳 | 第47页 |
·实例选取依据 | 第47页 |
·国内外建筑实例分析 | 第47-65页 |
·国内实例 | 第47-54页 |
·国外实例 | 第5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5 对上网人群的重新认识和定位 | 第67-89页 |
·上网人群的特征 | 第67-69页 |
·虚拟人与现实人的比较 | 第67-68页 |
·虚拟人与现实人共同构建未来人类的完整人格 | 第68页 |
·网民是虚拟与现实空间的连接者 | 第68页 |
·网络人群即是网络信息的受者同时也是传播者 | 第68-69页 |
·人性的自由和解放将在虚拟空间展现 | 第69页 |
·虚拟与现实空间中人群概念的比较 | 第69-70页 |
·虚拟与现实空间主体人群(网民)的构成研究 | 第70-79页 |
·年龄构成比较 | 第70-72页 |
·性别构成比较 | 第72-74页 |
·家庭构成比较 | 第74-75页 |
·文化构成比较 | 第75-76页 |
·职业构成比较 | 第76-77页 |
·行业构成比较 | 第77-79页 |
·网民规模的调研情况 | 第79-81页 |
·在线状态的调研情况 | 第81-88页 |
·上网目的比较 | 第81-82页 |
·网民的网上行为的比较 | 第82-83页 |
·用户上网地点 | 第83-85页 |
·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时间段 | 第85-86页 |
·用户上网时间 | 第86-87页 |
·非网民状况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6 虚拟与现实空间特性的比较 | 第89-99页 |
·基本概念的研究 | 第89-90页 |
·以多种角度观察虚拟与现实空间 | 第90-91页 |
·虚拟与现实空间特性的比较 | 第91-98页 |
·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产生方式的比较 | 第91-92页 |
·虚拟与现实空间运行和组织方式的比较 | 第92页 |
·虚拟与现实空间中社会结构的比较 | 第92-93页 |
·虚拟与现实空间聚会场所的比较 | 第93-94页 |
·虚拟与现实空间群体流动性的比较 | 第94页 |
·虚拟与现实空间管理的比较 | 第94-95页 |
·虚拟和现实空间的界线的比较 | 第95-96页 |
·虚拟与现实空间中几何关系的比较 | 第96页 |
·虚拟和现实空间互补性的比较 | 第96-97页 |
·虚拟与现实空间连通性与社交性的比较 | 第97-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7 信息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展望 | 第99-107页 |
·网吧对未来城市空间的影响 | 第99-102页 |
·从虚拟走入现实:网吧将成为社区新的服务中心 | 第100页 |
·网吧带动电子商物的发展,使虚拟世界现实化 | 第100-101页 |
·网吧完全终端化,使其与城市公共空间相结合 | 第101页 |
·网吧成为信息城市的电子商务展示空间 | 第101页 |
·GSI将在城市网吧中将得到推广与应用 | 第101-102页 |
·城市公共空间将面临重构 | 第102-104页 |
·创造网上的虚拟城市休闲空间 | 第102-103页 |
·公共上网空间成为信息时代城市休闲功能的载体 | 第103页 |
·城市公共空间将更趋于人性化和富有弹性 | 第103页 |
·城市绿色休闲空间的增加 | 第103页 |
·传统城市与建筑空间的回归 | 第103-104页 |
·规划原理的外延与内涵的扩大 | 第104-105页 |
·城市规划要吸收先进的信息技术 | 第104页 |
·加强城市动态规划 | 第104页 |
·城市规划要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 | 第104-105页 |
·比特城市理论的出现 | 第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8 结语 | 第107-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6页 |
图录 | 第116-119页 |
表录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