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导言 | 第9-10页 |
| 第一章 “揭开公司面纱”适用的比较分析 | 第10-20页 |
| 第一节“揭开公司面纱”适用的发展 | 第10-15页 |
| 一、英美法系之代表国家 | 第10-13页 |
| 二、大陆法系之代表国家 | 第13-15页 |
| 第二节“揭开公司面纱”适用比较分析 | 第15-20页 |
| 一、四国比较分析 | 第15-16页 |
| 二、我国规制股东滥用有限责任的法律发展 | 第16-20页 |
| 第二章 “揭开公司面纱”适用的经济分析 | 第20-33页 |
| 第一节公司法的经济分析 | 第20-23页 |
| 一、法律经济分析的内涵 | 第20-21页 |
| 二、公司法的经济分析 | 第21-23页 |
| 第二节对一般观念的再读 | 第23-26页 |
| 一、支配与控制 | 第24-25页 |
| 二、未遵守公司形式 | 第25-26页 |
| 第三节“揭开公司面纱”适用的经济分析 | 第26-33页 |
| 一、“揭开公司面纱”对不同类型公司的适用 | 第26-28页 |
| 二、不同原因发生的债权对“揭开公司面纱”适用的影响 | 第28-33页 |
| 第三章 我国“揭开公司面纱”的法律适用 | 第33-43页 |
| 第一节适用的主体范围 | 第33-35页 |
| 一、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的比较 | 第33-34页 |
| 二、适用的主体范围 | 第34-35页 |
| 第二节适用的行为种类 | 第35-40页 |
| 一、利用公司规避法律义务 | 第35-36页 |
| 二、诈欺 | 第36-37页 |
| 三、控股股东吸取公司资金 | 第37-38页 |
| 四、人格混同 | 第38-40页 |
| 第三节对传统观点的质疑 | 第40-43页 |
| 一、资本不足 | 第40-41页 |
| 二、股东的支配能力 | 第41页 |
| 三、经营场所不得相同 | 第41-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 后记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