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2页 |
一、BOT融资信用结构的法律界定 | 第12-18页 |
(一) 法律视角下的信用与信用结构 | 第12-13页 |
(二) BOT融资信用结构 | 第13-16页 |
1. BOT融资信用结构构成 | 第13-15页 |
2. BOT融资信用结构的特征 | 第15-16页 |
(三) 法律框架在 BOT融资信用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 第16-18页 |
二、BOT融资信用结构的内部层次 | 第18-26页 |
(一) BOT项目的核心信用基础:未来现金流 | 第18页 |
(二) 项目资产信用 | 第18-20页 |
1. 项目资产一般范围及其信用意义 | 第18-19页 |
2. 不同BOT项目实体组织形态对项目资产范围的影响 | 第19-20页 |
(三) 参与人信用增级 | 第20-26页 |
1. 特许权协议的政府信用授予 | 第21页 |
2. 发起人信用支持 | 第21-23页 |
3. 其他项目参与方的信用支持 | 第23-26页 |
三、BOT融资信用结构的法律形式分析 | 第26-33页 |
(一) BOT信用结构中的担保 | 第26-30页 |
1. 传统担保形式在 BOT信用结构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2. 适应 BOT信用结构的担保形式 | 第27-30页 |
(二) BOT信用结构中的合同形式 | 第30-33页 |
1. 以获得项目资产担保权益为目标的合同 | 第30-31页 |
2. 以现金流控制为目标的合同 | 第31-33页 |
四、对中国BOT融资信用结构的反思与重构 | 第33-42页 |
(一) BOT融资信用结构的失衡——实例分析 | 第33-35页 |
(二) BOT信用支持法律途径的不足 | 第35-39页 |
1. 现行法律框架所许可的融资渠道狭窄 | 第35-36页 |
2. 法律对 BOT融资结构的“无追索”限制 | 第36-37页 |
3. 金融法律制度的信用授予限制 | 第37页 |
4. 物权法定传统与信用结构多元化难题 | 第37-39页 |
(三) BOT融资信用结构法律框架的完善建议 | 第39-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书目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