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种质更新过程中遗传完整性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章 引言第1-23页
   ·种质遗传完整性变化的研究意义第11页
   ·异质种质材料遗传完整变化的影响因素第11-14页
     ·种子老化与休眠第11-12页
     ·繁殖群体的大小第12-13页
     ·选择压力(繁种地点和种植密度)第13-14页
       ·繁种地点第13页
       ·种植密度第13-14页
     ·授粉方式和收获方式第14页
     ·种子繁殖的世代数第14页
   ·种质资源遗传完整性变化的分析评价方法第14-19页
     ·遗传完整性变化的类型第14-16页
       ·农艺性状第15页
       ·染色体畸变第15页
       ·酶活性、蛋白图谱变化第15-16页
       ·遗传物质DNA的变化第16页
     ·遗传完整性变化的检测方法第16-18页
       ·RFLPs标记第16-17页
       ·RAPDs标记第17页
       ·AFLPs标记第17页
       ·SSR标记第17-18页
     ·遗传完整性变化的统计分析方法第18-19页
       ·分析方法第18页
       ·统计方法第18-19页
   ·目前的主要问题第19-20页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第20-23页
     ·实验目的第20页
     ·技术路线第20-23页
       ·发芽率下降对遗传完整性影响试验的技术路线第21-22页
       ·不同繁殖群体及取样方式对遗传完整性影响试验的技术路线第22-23页
第二章 种子老化对玉米种质农艺性状变异的影响第23-38页
   ·材料与方法第23-27页
     ·材料第23-24页
     ·方法第24-27页
       ·试验地点和设计第24-25页
       ·田间农艺性状调查第25页
       ·收获方式第25页
       ·统计方法第25-27页
   ·结果与分析第27-28页
     ·田间出苗率及茎色等性状调查第27页
     ·多样性指数及其t测验第27页
     ·标准差、变异系数检验第27-28页
   ·讨论与小结第28-38页
第三章 种子老化影响玉米种质遗传完整性变化的研究第38-61页
   ·材料与方法第38-49页
     ·实验材料第38页
     ·盆栽实验和幼苗叶鞘色的观察记载第38页
     ·玉米DNA的提取第38-42页
       ·DNA的提取方法第38-40页
       ·DNA提取所需试剂配方第40-41页
       ·DNA质量的检测第41页
       ·DNA浓度和纯度的检测第41-42页
     ·SSR分析第42-48页
       ·SSR引物第42页
       ·PCR反应体系第42-46页
       ·反应程序第46页
       ·扩增产物的电泳第46-48页
       ·银染显色第48页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48-49页
   ·结论与分析第49-59页
     ·不同处理样品群体的种子发芽率及叶鞘色比率第49-50页
     ·单株取样与混样的效果比较第50-54页
     ·供试群体的等位基因数与多态位点数比较第54-56页
     ·供试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的t测验第56-57页
     ·两代之间的“遗传漂变”第57-59页
     ·遗传距离树状图第59页
   ·讨论与小结第59-61页
第四章 繁殖群体量和取样方式影响玉米种质遗传完整性变化的研究第61-76页
   ·材料与方法第61-65页
     ·实验材料第61页
     ·籽粒颜色的观察和记载第61页
     ·盆栽实验和幼苗叶鞘色的观察记载第61页
     ·玉米DNA的提取第61-62页
     ·SSR分析第62-65页
       ·SSR引物第62-65页
       ·PCR反应体系第65页
       ·PCR反应程序第65页
       ·扩增产物的电泳第65页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65页
   ·结论与分析第65-74页
     ·不同繁殖群体量、取样方式与籽粒色、叶鞘色比率的变化关系第65-66页
     ·供试群体的等位基因数与多态位点数比较第66-71页
     ·供试群体等位基因频率的t测验第71-72页
     ·两代之间的遗传漂变第72-74页
     ·遗传距离树状图第74页
   ·讨论与小结第74-76页
第五章 “瓶颈效应”的计算机模拟第76-80页
   ·材料与方法第76页
   ·结果与分析第76-79页
   ·讨论与小结第79-80页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第80-85页
   ·种子老化对玉米种质遗传完整性的影响第80-82页
     ·形态性状变异第80-81页
     ·分子水平上遗传完整性的变化第81-82页
   ·繁殖群体量对玉米种质遗传完整性的影响第82-83页
   ·取样方式和繁殖世代数对玉米种质遗传完整性的影响第83页
   ·结论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91页
致谢第91-92页
作者简历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子货币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下一篇:结瘤因子诱导紫花苜蓿根毛变形过程中钙与微丝作用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