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历史文化名镇神垕的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
| 目录 | 第1-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1 小城镇保护问题概述 | 第10-22页 |
| ·选题的原因和意义 | 第10页 |
| ·小城镇保护理论概要 | 第10-20页 |
| ·西方相关理论借鉴 | 第11-15页 |
| ·国内现有的保护措施 | 第15-16页 |
| ·保护方法总结 | 第16-20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 第20-22页 |
| 2 神垕镇的现状与价值分析 | 第22-47页 |
| ·历史溯由 | 第22-27页 |
| ·历史沿革 | 第22-23页 |
| ·历史变迁 | 第23-27页 |
| ·现状分析 | 第27-29页 |
| ·经济发展分析 | 第27-28页 |
| ·建设现状分析 | 第28页 |
| ·区位文化现状分析 | 第28页 |
| ·空间结构研究 | 第28-29页 |
| ·价值分析 | 第29-47页 |
| ·文化价值 现状特色 | 第29-34页 |
| ·钧瓷文化 | 第30-33页 |
| ·历史传统及民间传 | 第33-34页 |
| ·文物价值 | 第34-46页 |
| ·古村镇形态的保护 | 第35-39页 |
| ·古建筑的保护价值 | 第39-46页 |
| ·旅游价值 | 第46-47页 |
| 3 神垕镇保护规划的制定 | 第47-60页 |
| ·保护的原则与规范 | 第47-50页 |
| ·指导思想 | 第47页 |
| ·规划依据 | 第47-48页 |
| ·保护目标与基本原则 | 第48页 |
| ·保护性质及其范围 | 第48-50页 |
| ·保护与利用规范 | 第50-53页 |
| ·保护系统 | 第50-51页 |
| ·人口规划 | 第51页 |
| ·建筑高度控制 | 第51页 |
| ·保护与更新方式 | 第51-52页 |
| ·道路交通和绿地系统的规划 | 第52-53页 |
| ·空间景观与旅游路线 | 第53页 |
| ·市政工程 | 第53-56页 |
| ·给水与排水规划 | 第54页 |
| ·电力电讯工程规划 | 第54-55页 |
| ·环卫及环保规划 | 第55-56页 |
| ·重点地段整治规划 | 第56-60页 |
| ·建筑风貌 | 第57页 |
| ·保护措施 | 第57页 |
| ·传统街巷保护政治规划 | 第57-58页 |
| ·分期建设规划 | 第58-60页 |
| 4 神垕镇发展模式 | 第60-69页 |
| ·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 第60-61页 |
| ·经济上的可行性 | 第60页 |
| ·政策上的可行性 | 第60-61页 |
| ·神垕发展模式 | 第61-69页 |
| ·工业发展对城镇保护的促进 | 第62页 |
| ·旅游业对城镇经济的必要补充 | 第62-64页 |
| ·文保存对经济的价值 | 第64-65页 |
| ·体行政政策的制定 | 第65-69页 |
| 结语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附图 | 第73-78页 |
| 1.镇域现状及区位分析图 | 第73-74页 |
| 2.镇区现状及文物古迹、景点分布图 | 第74-75页 |
| 3.保护范围及等级图 | 第75-76页 |
| 4.道路交通及绿化系统图 | 第76-77页 |
| 5.空间景观及旅游线路分析图 | 第77-78页 |
| 6.分期建设规划图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