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科学基础理论论文--建筑环境理论论文

当代中国极域型公共空间研究

1 引言第1-11页
 1.1 研究背景第8-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页
 1.3 研究方法第10-11页
2 相关概念的阐述第11-14页
 2.1 城市极域第11页
 2.2 城市公共空间第11-13页
  2.2.1 概念第11页
  2.2.2 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第11-12页
  2.2.3 类型第12-13页
 2.3 极域型公共空间第13页
 2.4 聚合度第13-14页
3 当代城市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特点第14-21页
 3.1 人们的心理变化第14-17页
  3.1.1 对传统文化的漠视第14-15页
  3.1.2 市场经济意识的增强第15-16页
  3.1.3 地域归属感的缺失第16页
  3.1.4 防御心理的增加第16-17页
 3.2 人们社会交往活动的变化第17-19页
  3.2.1 电子信息技术的影响第17-18页
  3.2.2 亚文化群体交往的强度和频率增加第18-19页
 3.3 居住方式的变化第19页
 3.4 城市交通方式的变化第19-21页
4 影响中国极域型公共空间的建设方面的因素第21-26页
 4.1 规划建设的理论依据不完善第21-22页
  4.1.1 规划理论的曲解第21-22页
  4.1.2 文化价值的缺失第22页
 4.2 社会控制力量对城市建设的影响第22-23页
 4.3 规划师对城市建设的影响第23-24页
 4.4 城市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现状第24-26页
5 当代中国极域型公共空间的特征与问题第26-34页
 5.1 极域型公共空间系统不完善第26-27页
 5.2 极域型公共空间公共性的降低第27-28页
  5.2.1 进入的必要性减少第27-28页
  5.2.2 可入性的降低第28页
  5.2.3 人与人之间陌生感的增加第28页
 5.3 极域型公共空间社会整合能力的下降第28-31页
 5.4 新型公共空间的出现第31-34页
  5.4.1 新型商业公共空间的出现第31-32页
  5.4.2 新型社会交往空间的出现第32-34页
6 改善极域型公共空间现状的规划对策与建议第34-44页
 6.1 基本原则第34-35页
  6.1.1 城市极域型公共空间系统性的完善第34页
  6.1.2 规划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程度的加强第34-35页
 6.2 极域型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的提高第35-39页
  6.2.1 城市交通的改善第35-36页
  6.2.2 增加可入性第36-37页
  6.2.3 功能的高度聚合与整合第37-39页
 6.3 极域型公共空间社会整合功能的加强第39-42页
  6.3.1 强化地域性特征第39-40页
  6.3.2 引发社会活动的产生第40-41页
  6.3.3 强化象征价值与文化符号意义第41-42页
  6.3.4 政治整合功能的加强第42页
 6.4 城市规划理论的完善与加强第42-44页
结语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后记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威廉·戈尔丁在《蝇王》中的写作艺术
下一篇: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观念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