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产品责任的基本理论 | 第1-22页 |
1.1 产品责任法的发展 | 第7-16页 |
1.1.1 契约关系理论 | 第8-10页 |
1.1.2 疏忽责任理论 | 第10-11页 |
1.1.3 严格责任理论 | 第11-16页 |
1.2 我国产品责任理论概述 | 第16-22页 |
1.2.1 我国产品责任现况 | 第16-18页 |
1.2.2 生产者的严格责任 | 第18-20页 |
1.2.3 销售者的过错责任和严格责任 | 第20-22页 |
第2章 我国产品责任中的几个问题 | 第22-37页 |
2.1 产品的定义 | 第22-24页 |
2.2 我国产品责任法中的缺陷及其认定 | 第24-29页 |
2.2.1 缺陷的定义 | 第24-26页 |
2.2.2 缺陷的认定标准 | 第26-29页 |
2.3 产品责任法中的损害赔偿 | 第29-31页 |
2.4 惩罚性损害赔偿 | 第31-37页 |
2.4.1 我国惩罚性损害赔偿的设置 | 第31-32页 |
2.4.2 惩罚性损害赔偿比较研究 | 第32-33页 |
2.4.3 惩罚性赔偿的功能 | 第33-35页 |
2.4.4 建立惩罚性损害赔偿的前景 | 第35-37页 |
第3章 完善我国现行产品责任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 第37-44页 |
3.1 关于产品的界定 | 第37-39页 |
3.1.1 我国产品责任关于产品界定的不足 | 第37-38页 |
3.1.2 对于产品范围的立法建议 | 第38-39页 |
3.2 产品缺陷的类型和判定 | 第39-41页 |
3.2.1 我国立法对产品缺陷类型和判定的规定及其不足 | 第39-40页 |
3.2.2 对于我国产品缺陷类型和缺陷判定的立法建议 | 第40-41页 |
3.3 建立惩罚性赔偿的必要性 | 第41-44页 |
3.3.1 惩罚性赔偿制度自身的缺陷 | 第41-42页 |
3.3.2 对建立惩罚性赔偿的建议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