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让与担保的历史 | 第10-14页 |
一、让与担保的起源 | 第10-11页 |
(一) 罗马法上的渊源 | 第10-11页 |
(二) 日耳曼法上的渊源 | 第11页 |
二、让与担保在大陆法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形成 | 第11-14页 |
(一) 让与担保在德国的发展情况 | 第11-12页 |
(二) 让与担保在日本的发展情况 | 第12-13页 |
(三) 让与担保在我国台湾地区的发展情况 | 第13-14页 |
第二部分 让与担保的基本理论 | 第14-27页 |
一、让与担保的概念和特征 | 第14-18页 |
(一) 让与担保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 让与担保的特征 | 第15-18页 |
二、让与担保相关制度的剥离 | 第18-20页 |
(一) 与卖渡担保的比较 | 第18页 |
(二) 与所有权保留的比较 | 第18-19页 |
(三) 与代物清偿预约的比较 | 第19页 |
(四) 与典型担保的比较 | 第19-20页 |
三、让与担保的理论构成学说 | 第20-25页 |
(一) 所有权构成说 | 第20-21页 |
(二) 担保权构成说 | 第21-22页 |
(三) 折中论 | 第22-23页 |
(四) 小结-期待权说的合理性 | 第23-25页 |
四、让与担保的法律构成-建立在期待权说的基础上 | 第25-27页 |
第三部分 现行法制度中让与担保的位置-从法律制度的角度出发 | 第27-43页 |
一、让与担保以判例存在的前提 | 第27-28页 |
二、让与担保要担保法体系中的位置 | 第28-31页 |
三、让与担保以判例形式存在的意义-从习惯法角度分析 | 第31-34页 |
四、让与担保以判例形式存在的意义-从公示方法角度分析 | 第34-40页 |
(一) 让与担保公示方法的争论 | 第34-36页 |
(二) 以登记作为公示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 第36-38页 |
(三) 让与担保的风险分析 | 第38-40页 |
五、让与担保与流质契约的矛盾 | 第40-43页 |
第四部分 让与担保立法的现实基础-从动产和不动产担保的实际需求出发 | 第43-55页 |
一、让与担保与动产抵押制度的协调 | 第43-48页 |
(一) 各国对让与担保和动产抵押态度的考察 | 第43-45页 |
(二) 让与担保与动产抵押的比较 | 第45-48页 |
二、让与担保与按揭的关系 | 第48-55页 |
(一) 英美法上的按揭 | 第49-50页 |
(二) 香港地区的按揭 | 第50-51页 |
(三) 我国实务操作中的按揭及与香港地区按揭的比较 | 第51-52页 |
(四) 让与担保与按揭的比较 | 第52-55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