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玉米大豆超常规宽窄行间作体系生产力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间套作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间套作对土壤养分影响 | 第14页 |
·间套作中作物养分吸收利用情况 | 第14-15页 |
·间套作的增产效应 | 第15-16页 |
·间套作中光温特性 | 第16-17页 |
·豆科在间套作中的作用 | 第17页 |
·绿肥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绿肥种植翻压与土壤养分 | 第17-18页 |
·绿肥对土壤中难溶性磷钾盐的活化与吸收 | 第18页 |
·绿肥种植翻压与作物产量 | 第18-19页 |
·二月兰用作冬绿肥的研究 | 第19页 |
·玉米高产施肥和光合作用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玉米高产的研究 | 第19-20页 |
·玉米光合作用的研究 | 第20-21页 |
·间作玉米光合与高产研究 | 第2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试验点基本情况 | 第23页 |
·供试土壤性质 | 第23页 |
·供试作物 | 第23页 |
·供试肥料 | 第23-24页 |
·试验方案 | 第24-25页 |
·试验设计 | 第24页 |
·试验实施 | 第24-25页 |
·测试方法 | 第25-26页 |
·土壤样品测试项目及方法 | 第25-26页 |
·植株样品测试项目及方法 | 第26页 |
·计算方法 | 第26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超常规宽窄行间作体系中玉米大豆产量 | 第27-32页 |
·不同处理对春玉米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不同处理对春玉米生物量的影响 | 第27页 |
·不同处理对春玉米产量构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不同处理对大豆生物量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 第28-30页 |
·不同处理对大豆生物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不同处理对大豆产量构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不同处理对超常规间作体系肥料效应的影响 | 第30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30-32页 |
·讨论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超常规宽窄行间作体系中的光温特性 | 第32-40页 |
·不同处理对春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32-34页 |
·不同处理对春玉米光合叶面积的影响 | 第32页 |
·不同处理对春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32-34页 |
·单作和间作玉米叶片光响应曲线比较 | 第34-36页 |
·不同生育时期单作与间作田间光温分布特征 | 第36-37页 |
·两种模式中温度空间分布特征 | 第36-37页 |
·两种模式中光辐照强度空间分布特征 | 第37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37-40页 |
·讨论 | 第37-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超常规宽窄行间作体系中玉米大豆的养分吸收 | 第40-45页 |
·不同处理对作物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40页 |
·不同处理春玉米养分含量 | 第40页 |
·不同处理大豆养分含量 | 第40页 |
·不同处理的养分累积量 | 第40-44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六章 超常规宽窄行间作体系中土壤养分及化学性状 | 第45-57页 |
·不同处理对土壤氮含量的影响 | 第45-47页 |
·土壤全氮含量变化 | 第45页 |
·土壤无机氮含量变化 | 第45-47页 |
·不同处理对土壤中速效磷的影响 | 第47-49页 |
·不同处理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 第49页 |
·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 第49-51页 |
·不同处理对土壤 PH 值的影响 | 第51-53页 |
·不同处理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成熟期间套体系中不同行间的土壤性状 | 第54-55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55-57页 |
·讨论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全文结论 | 第57页 |
·创新点 | 第57-58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