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草本论文--多年生论文

绞股蓝结构和发育与其总皂甙积累相关性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页
英文摘要第11-14页
第一章 绞股蓝的研究概况和进展第14-33页
 第一节 绞股蓝的生物学研究第14-24页
  一、绞股蓝属植物的分类系统及资源概况第14-18页
   1. 绞股蓝属植物的分类系统和地理分布第14-17页
   2. 中国绞股蓝属资源概况第17-18页
  二、绞股蓝的植物学特征第18-20页
   1. 营养器官的形态和结构第18-19页
   2. 生殖器官的形态和结构第19页
   3. 绞股蓝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第19-20页
  三、绞股蓝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生态学特性第20-24页
   1. 绞股蓝的生长发育规律第20-21页
   2. 绞股蓝的生理生态学特性第21-24页
    2.1 温度第21页
    2.2 光照第21-22页
    2.3 水分和土壤第22-23页
    2.4 酶活性与皂甙积累调节第23页
    2.5 植被与群落特征第23-24页
 第二节 绞股蓝的化学成分、药理学及综合开发利用第24-30页
  一、绞股蓝的化学成分第24-27页
   1. 绞股蓝皂甙第24-26页
   2. 氨基酸第26页
   3. 多糖第26页
   4. 微量元素第26-27页
   5. 黄酮类第27页
   6. 维生素、磷脂及其它成分第27页
  二、绞股蓝的药理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第27-29页
   1. 心、脑、血管的研究第27-28页
   2. 抗肿瘤作用的研究第28页
   3. 增强免疫功能的研究第28页
   4. 抗衰老、提高运动耐力的研究第28页
   5. 对消化道溃疡及其他生理作用的研究第28-29页
  三、绞股蓝的综合开发利用第29-30页
   1. 绞股蓝的产品开发第29页
   2. 绞股蓝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应用第29-30页
    2.1 增重育肥第29-30页
    2.2 增强免疫力第30页
    2.3 提高产蛋量第30页
 第三节 绞股蓝的繁殖和栽培第30-32页
  一、绞股蓝的繁殖技术第30-31页
   1. 无性繁殖第30-31页
   2. 有性繁殖第31页
   3. 组织培养第31页
  二、绞股蓝的栽培技术第31-32页
 第四节 绞股蓝结构植物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2-33页
  一、绞股蓝结构植物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32页
  二、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2-33页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第33-38页
 第一节 研究材料第33-34页
  1. 解剖学与组织化学研究材料第33页
  2. 植物化学研究材料第33页
  3. 绞股蓝遮荫处理材料第33-34页
 第二节 研究方法第34-38页
  一、解剖学方法第34页
   1. 石蜡切片法第34页
   2. 薄切片法第34页
   3. 超薄切片法及电子显微镜观察第34页
  二、组织化学方法第34-35页
   1. 不同部位绞股蓝茎叶的取样方法第34页
   2. 人参皂甙的组织化学定位方法第34-35页
  三、植物化学方法第35-36页
   1. 不同季节、不同部位、不同性别、不同倍性绞股蓝总皂甙测定取样方法第35页
   2. 绞股蓝龙须茶总皂甙含量测定的取样方法第35页
   3. 总皂甙样品的制备和皂甙含量的测定第35-36页
   4. 总皂甙样品的定性鉴别第36页
  四、植物生理生态学方法第36-38页
   1. 绞股蓝遮荫处理的设计第36页
   2. 光合作用的测定第36-37页
   3. 群落学研究方法第37-38页
第三章 研究结果第38-67页
 第一节 绞股蓝营养器官的形态解剖学特征第38-42页
  一、显微结构特征第38-39页
   1. 叶第38页
   2. 茎第38-39页
   3. 根第39页
  二、超微结构特征第39-42页
   1. 叶第39-40页
   2. 地上茎第40页
   3. 根状茎第40-42页
 第二节 皂甙类物质在绞股蓝营养器官中的组织化学定位第42-44页
  1. 叶第42页
  2. 茎第42-43页
  3. 根第43-44页
 第三节 不同季节、不同部位、不同性别、不同倍性绞股蓝的总皂甙含量变化第44-51页
  1. 不同季节绞股蓝总皂甙的含量变化第44-46页
   1.1 不同季节绞股蓝茎、叶的总皂甙含量变化第44-45页
   1.2 不同季节绞股蓝龙须茶的总皂甙含量变化第45-46页
  2. 不同部位绞股蓝总皂甙的含量变化第46-47页
  3. 不同性别绞股蓝总皂甙的含量变化第47-48页
  4. 不同倍性绞股蓝的特性和总皂甙含量第48-51页
 第四节 绞股蓝属6种植物茎和叶的结构与总皂甙含量比较第51-55页
  1. 绞股蓝属6种植物的解剖特征第51-53页
   1.1 绞股蓝属6种植物茎的解剖特征第51-52页
   1.2 绞股蓝属6种植物叶的解剖特征第52-53页
  2. 绞股蓝属6种植物的总皂甙含量比较第53-55页
 第五节 遮荫对绞股蓝叶形态结构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第55-60页
  1. 遮荫对叶形态结构的影响第55-56页
  2. 遮荫对光合特性的影响第56-59页
   2.1 遮荫对绞股蓝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56-57页
   2.2 遮荫对绞股蓝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影响第57-59页
  3. 遮荫对绞股蓝总皂甙含量的影响第59-60页
 第六节 绞股蓝属2个种的伴生群落特征第60-67页
  1. 湖南省西北部的绞股蓝属资源调查第60-61页
  2. 绞股蓝和五柱绞股蓝的伴生群落特征第61-67页
   2.1 湘西北绞股蓝属伴生群落的生境条件第61-63页
   2.2 绞股蓝属伴生群落的科、属组成第63-64页
   2.3 绞股蓝属伴生群落主要伴生种的重要值第64-65页
   2.4 绞股蓝属伴生群落多样性特征第65-67页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第67-78页
 第一节 讨论第67-76页
  1. 绞股蓝的形态结构及其与皂甙积累的关系第67-70页
   1.1 绞股蓝属于喜阴植物第67-68页
   1.2 绞股蓝具有根状茎第68页
   1.3 绞股蓝营养器官结构与皂甙积累的关系第68-70页
  2. 绞股蓝皂甙含量变化规律与科学采收第70-72页
   2.1 绞股蓝采收的最佳时期是秋季的花果期第70页
   2.2 绞股蓝采收的最佳部位是地上部分第70-72页
   2.3 绞股蓝雄株的皂甙含量高于雌株第72页
   2.4 四倍体绞股蓝的皂甙含量高于二倍体绞股蓝第72页
  3. 绞股蓝属植物皂甙含量差异与药源植物的开拓第72-73页
  4. 遮荫处理对于绞股蓝栽培的指导意义第73-74页
  5. 绞股蓝属群落学研究与野生资源的可持续保护和利用第74-76页
 第二节 结论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90页
图版说明第90-95页
图版第95-105页
附录: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主持及承担的课题、参加的学术交流和获奖情况第105-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速铁路环境下多径电波传播特性研究
下一篇:面向国防企业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