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5-45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5-18页 |
一、为什么要研究汇率制度的选择 | 第15-17页 |
二、为什么要从经济冲击的视角研究汇率制度选择 | 第17-18页 |
第二节 经济冲击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基本传导机制 | 第18-26页 |
一、经济冲击的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二、经济冲击的基本类型 | 第19-25页 |
三、经济冲击的基本传导机制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综述 | 第26-37页 |
一、汇率制度选择的一般理论 | 第26-29页 |
二、汇率制度选择的几个重要学说 | 第29-34页 |
三、经济冲击与汇率制度选择的一般理论 | 第34-37页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范围、思路框架及创新 | 第37-45页 |
一、研究范围及主要概念 | 第37-39页 |
二、逻辑思路及章节结构安排 | 第39-43页 |
三、创新及主要贡献 | 第43-45页 |
第二章 货币、实际冲击与汇率制度选择—经典理论模型的均衡分析 | 第45-84页 |
第一节 基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比较静态均衡分析 | 第47-61页 |
一、Mundell-Flemming模型的理论框架 | 第47-50页 |
二、浮动汇率制下货币冲击与实际冲击的静态分析 | 第50-52页 |
三、固定汇率制下货币冲击与实际冲击的静态分析 | 第52-54页 |
四、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在不同冲击下的比较分析 | 第54-61页 |
第二节 基于超调模型的动态均衡分析 | 第61-66页 |
一、Mundell—Flemming—Dornbusch的分析框架 | 第61-64页 |
二、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在不同冲击下的比较分析 | 第64-66页 |
第三节 LCP—PTM两国模型的跨期微观均衡分析 | 第66-78页 |
一、PTM两国模型 | 第67-72页 |
二、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冲击的PTM模型分析 | 第72-76页 |
三、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冲击的PTM模型简要分析 | 第76-77页 |
四、货币冲击下不同汇率制度的消费者福利比较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附录2.1 浮动汇率制下货币冲击长期效应的PTM模型推导 | 第80-84页 |
第三章 货币、实际冲击与汇率制度选择—政府损失函数的非均衡分析与实证研究 | 第84-134页 |
第一节 汇率制度的政府成本收益理论 | 第85-88页 |
一、汇率制度的政府成本收益主要理论 | 第85-86页 |
二、WOLF模型的分析 | 第86-88页 |
第二节 对 WOLF模型的修正及改进理论 | 第88-99页 |
一、Wolf模型的政府目标损失函数 | 第88-89页 |
二、改进的 Wolf模型在三种汇率制度下的政府损失函数 | 第89-92页 |
三、不同汇率制度下的政府损失成本比较 | 第92-96页 |
四、政府损失函数非均衡的改进理论 | 第96-99页 |
第三节 实证分析的准备:汇率制度的分类方法及样本数据 | 第99-108页 |
一、汇率制度分类方法的现状和理论 | 第99-105页 |
二、本文采用的分类方法及样本数据 | 第105-108页 |
第四节 货币、实际冲击与汇率制度选择的实证分析 | 第108-122页 |
一、ORDERED模型 | 第108-110页 |
二、冲击变量的样本数据 | 第110-112页 |
三、货币、实际冲击与汇率制度选择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112-117页 |
四、冲击相关性与汇率制度选择的实证检验 | 第117-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附录3.1 Wolf的理论模型及其矛盾之处 | 第124-127页 |
附录3.2 参考 BO分类方法本文实证研究采用的汇率制度分类方法 | 第127-128页 |
附录3.3 实际汇率制度 BO分类法的国家(地区)分类数据库 | 第128-133页 |
附录3.4 样本国家(地区)根据实际实施准则的近期汇率制度类型 | 第133-134页 |
第四章 贸易条件冲击与汇率制度选择 | 第134-155页 |
第一节 贸易条件冲击与汇率制度的理论研究 | 第134-145页 |
一、贸易条件冲击的形成机制 | 第134-140页 |
二、贸易条件冲击在不同汇率制度下的传导机制及其比较 | 第140-145页 |
第二节 贸易条件冲击与汇率制度选择的实证研究 | 第145-154页 |
一、实证模型 | 第146-147页 |
二、样本及数据来源 | 第147-149页 |
三、实证结果 | 第149-153页 |
四、实证结论及分析 | 第153-154页 |
本章小结 | 第154-155页 |
第五章 投机冲击与汇率制度选择—基于货币危机的分析 | 第155-196页 |
第一节 投机冲击下固定汇率制与货币危机 | 第155-162页 |
一、两代代货币危机理论 | 第156-160页 |
二、投机冲击下固定汇率制度的分析 | 第160-162页 |
第二节 投机冲击下浮动汇率制与货币危机 | 第162-169页 |
一、浮动汇率制下投机冲击的“放大效应” | 第163-166页 |
二、噪声交易与浮动汇率制 | 第166-169页 |
第三节 投机冲击下中间汇率制与货币危机 | 第169-176页 |
一、“两极论”与“中间论”的争论 | 第169-171页 |
二、投机冲击下目标区汇率制的崩溃 | 第171-176页 |
第四节 汇率制度与货币危机的实证分析 | 第176-186页 |
一、实证检验的目的和方法 | 第176-177页 |
二、货币危机的EMP压力指数及数据来源 | 第177-178页 |
三、不同汇率制度下危机感染性的实证分析 | 第178-186页 |
本章小结 | 第186-187页 |
附录5.1 压力指数(EMP)的计算及数据来源 | 第187-189页 |
附录5.2 部分样本国家货币危机期间的汇率制度及事件 | 第189-193页 |
附录5.3 压力指数辨别危机方法概览 | 第193-196页 |
第六章 投机冲击与汇率制度选择—基于金融脆弱性的分析 | 第196-239页 |
第一节 投机冲击下汇率制度与金融脆弱性的理论 | 第196-207页 |
一、金融脆弱性与汇率制度的一般理论 | 第197-199页 |
二、金融脆弱性与汇率制度选择的重要学说 | 第199-204页 |
三、金融脆弱性与汇率制度选择的基本模型 | 第204-207页 |
第二节 投机冲击、银行危机与汇率制度选择:一个理论模型 | 第207-225页 |
一、模型的假设条件 | 第207-208页 |
二、金融脆弱性与货币局制度 | 第208-214页 |
三、金融脆弱性与钉住汇率制度 | 第214-221页 |
四、金融脆弱性与浮动汇率制度 | 第221-223页 |
五、金融脆弱性与美元化制度 | 第223-224页 |
六、模型结论和总结 | 第224-225页 |
第三节 金融脆弱性与汇率制度选择的案例分析 | 第225-237页 |
一、货币局制度与金融脆弱性—香港与阿根廷 | 第225-230页 |
二、钉住汇率制度与金融脆弱性—东南亚金融危机 | 第230-233页 |
三、目标区制度与金融脆弱性—北欧银行危机 | 第233-235页 |
四、浮动汇率制度与金融脆弱性—澳大利亚的危机防范 | 第235-236页 |
五、美元化与金融脆弱性—巴拿马的分析 | 第236-237页 |
本章小结 | 第237-239页 |
第七章 经济冲击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 | 第239-277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的总结、比较与综合 | 第239-249页 |
一、货币、实际冲击与汇率制度选择结论的比较综合 | 第240-244页 |
二、投机冲击与汇率制度选择结论的比较综合 | 第244-246页 |
三、经济冲击与汇率制度选择结论的比较综合 | 第246-249页 |
第二节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及特征分析 | 第249-260页 |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 第249-254页 |
二、严格钉住美元汇率制度的基础、特征和利弊 | 第254-257页 |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转换: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 | 第257-260页 |
第三节 货币、实际冲击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 第260-267页 |
一、我国货币、实际冲击的估计 | 第260-264页 |
二、我国货币冲击与实际冲击的相关性分析 | 第264-265页 |
三、货币、实际冲击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政策含义 | 第265-267页 |
第四节 投机冲击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 | 第267-273页 |
一、我国面临投机冲击的分析 | 第268-269页 |
二、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简要分析 | 第269-271页 |
三、投机冲击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政策含义 | 第271-273页 |
第五节 经济冲击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政策含义 | 第273-276页 |
一、经济冲击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政策含义总结 | 第273-274页 |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两难选择及其对策 | 第274-276页 |
本章小结 | 第276-277页 |
全文总结 | 第277-280页 |
参考文献 | 第280-294页 |
后记 | 第294-2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