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4页 |
第一章 刺蒺藜抗抑郁有效部位的筛选 | 第14-26页 |
1.材料、试剂、仪器与实验动物 | 第14页 |
2.方法与结果 | 第14-22页 |
·刺蒺藜中抗抑郁有效部位的初步筛选 | 第14-16页 |
·刺蒺藜中抗抑郁有效部位的进一步研究 | 第16-20页 |
·刺蒺藜抗抑郁有效部位半数有效剂量的初步研究 | 第20-2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22-26页 |
第二章 刺蒺藜总皂苷提取工艺的研究 | 第26-36页 |
1.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26页 |
2.方法与结果 | 第26-34页 |
·刺蒺藜总皂苷含量的测定 | 第26-29页 |
·提取工艺研究 | 第29-34页 |
·提取溶剂的选择 | 第29-30页 |
·浸泡时间的选择 | 第30页 |
·均匀试验设计法优选刺蒺藜提取工艺条件 | 第30-33页 |
·提取工艺的验证 | 第33-34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纯化工艺的研究 | 第36-50页 |
1.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36页 |
2.方法与结果 | 第36-48页 |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 | 第36页 |
·大孔吸附树脂的再生 | 第36-37页 |
·上样液的预处理及其制备 | 第37页 |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 | 第37-39页 |
·温度对HPD100大孔吸附树脂静态饱和吸附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HPD100大孔吸附树脂动态吸附量(比上柱量)的考察 | 第40页 |
·上样液pH值对比上柱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上样液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41-43页 |
·流速对吸附的影响 | 第43-44页 |
·洗脱溶剂的选择 | 第44-45页 |
·洗脱剂用量的选择 | 第45-46页 |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的验证和精制度的考察 | 第46-47页 |
·关于HPD100大孔吸附树脂重复使用周期 | 第47-48页 |
3.小结与讨论 | 第48-50页 |
第四章 中间体的质量标准制定与初步稳定性考察 | 第50-62页 |
1.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50页 |
2.方法与结果 | 第50-59页 |
·刺蒺藜总皂苷中间体的制备 | 第50-51页 |
·刺蒺藜总皂苷中间体粉体学性质和溶解度的初步考察 | 第50-51页 |
·刺蒺藜总皂苷中间体纯度的测定 | 第51-52页 |
·刺蒺藜总皂苷中间体的鉴别 | 第52-53页 |
·理化鉴别 | 第52页 |
·薯蓣皂苷元薄层色谱鉴别 | 第52-53页 |
·刺蒺藜总皂苷中间体薯蓣皂苷元含量测定方法 | 第53-57页 |
·薯蓣皂苷元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53-57页 |
·刺蒺藜总皂苷中间体稳定性初步考察 | 第57-59页 |
3 小结于讨论 | 第59-62页 |
第五章 成型工艺和体外溶出实验 | 第62-73页 |
1.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62页 |
2.方法与结果 | 第62-70页 |
·处方剂量和片重 | 第63页 |
·处方设计目的 | 第63页 |
·制备方法和处方的预筛选 | 第63-66页 |
·正交法试验对处方的筛选 | 第66-68页 |
·工艺验证 | 第68页 |
·体外溶出考察 | 第68-70页 |
·溶出度的测定 | 第68-69页 |
·溶出介质的考察 | 第69页 |
·转速对溶出的影响 | 第69-70页 |
·释药动力学方程及释药机制的初步研究 | 第70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70-73页 |
第六章 质量标准制定及初步稳定性考察 | 第73-84页 |
1.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73页 |
2.方法与结果 | 第73-83页 |
·刺蒺藜总皂苷片的理化鉴别 | 第73-74页 |
·刺蒺藜总皂苷片的薄层鉴别 | 第74页 |
·刺蒺藜总皂苷片中含量测定 | 第74-82页 |
·有关总皂苷片的质量标准和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 第82-83页 |
3.小结与讨论 | 第83-84页 |
结语 | 第84-86页 |
附图1 | 第86-87页 |
附图2 | 第87页 |
附图3 | 第87-88页 |
附图4 | 第88页 |
附图5 | 第88-89页 |
附图6 | 第89-90页 |
附表1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