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背景介绍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当前恶意软件检测技术 | 第11-12页 |
·恶意代码库的建设 | 第12-13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关键技术 | 第15-36页 |
·恶意软件简介 | 第15-16页 |
·当前恶意代码检测技术 | 第16-17页 |
·基于签名的恶意代码检测技术 | 第16页 |
·基于行为的恶意代码检测技术 | 第16-17页 |
·Android平台恶意软件常见特征 | 第17-18页 |
·基于源代码的Android平台恶意软件静态检测技术 | 第18-27页 |
·源代码静态分析技术 | 第19-23页 |
·正则表达式 | 第19页 |
·词法语法解析 | 第19-20页 |
·控制流分析 | 第20-22页 |
·数据流分析 | 第22页 |
·安全分析 | 第22-23页 |
·污染传播分析 | 第23页 |
·Android应用常见恶意行为的静态分析 | 第23-27页 |
·基于源代码的Android平台恶意软件静态检测技术的优点 | 第27页 |
·自动化的Android平台恶意软件动态检测技术 | 第27-35页 |
·自动化测试技术 | 第28-32页 |
·Monkey | 第28页 |
·Monkeyrunner | 第28-29页 |
·HierarchyViewer | 第29-32页 |
·动态行为检测技术 | 第32-34页 |
·网络数据连接 | 第32-33页 |
·短消息数据库 | 第33-34页 |
·隐私信息数据库 | 第34页 |
·自动化的Android平台恶意软件动态检测技术的优点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Android平台恶意软件静态检测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 第36-52页 |
·引言 | 第36页 |
·系统框架 | 第36-37页 |
·检测流程 | 第37-39页 |
·详细设计 | 第39-47页 |
·反编译模块 | 第39-40页 |
·词法、语法解析模块 | 第40-41页 |
·控制流分析模块 | 第41-44页 |
·数据流分析模块 | 第44页 |
·安全分析模块 | 第44-45页 |
·安全规则 | 第45-47页 |
·系统实现展示 | 第47-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Android平台恶意软件动态检测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 第52-68页 |
·引言 | 第52页 |
·系统框架 | 第52-54页 |
·自动化测试系统 | 第52-53页 |
·终端监控程序 | 第53-54页 |
·检测流程 | 第54-55页 |
·详细设计 | 第55-63页 |
·自动化测试系统 | 第55-61页 |
·预处理模块 | 第55-56页 |
·启动测试模块 | 第56页 |
·运行测试模块 | 第56-60页 |
·手机通信模块 | 第60页 |
·脚本执行模块 | 第60-61页 |
·图片分析模块 | 第61页 |
·终端监控程序 | 第61-63页 |
·网络连接监控模块 | 第61-62页 |
·短信发送监控模块 | 第62-63页 |
·系统实现展示 | 第63-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8-70页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8页 |
·进一步研究及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