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原子核物理学、高能物理学论文--高能物理学论文--粒子物理学论文--实验与测定论文

新型阴极面漂移室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7页
引言第7-10页
第1章 气体探测器第10-17页
   ·粒子与气体的相互作用第10-12页
     ·粒子在气体中的电离第10-11页
     ·电子和离子的漂移与扩散第11-12页
     ·负离子的形成和离子的复合第12页
   ·收集电荷与外加电场的关系第12-14页
   ·高能物理中常见的气体探测器第14-16页
     ·正比计数器第14-15页
     ·多丝正比室第15-16页
   ·气体探测器的新发展第16-17页
第2章 漂移室第17-29页
   ·漂移室的发展历史第17-18页
   ·漂移室的作用第18-19页
     ·测量带电粒子的径迹第18页
     ·测量带电粒子的动量第18-19页
     ·测量带电粒子的能量损失并对粒子进行鉴别第19页
   ·漂移室的工作原理第19-21页
     ·工作过程第19-21页
   ·漂移室的主要性能第21-25页
     ·探测效率第21-22页
     ·漂移时间与漂移距离的关系第22页
     ·空间分辨率第22-25页
   ·园际漂移室的一般情况第25-26页
     ·日本BELLE的中心漂移室第25-26页
     ·北京谱仪主漂移室第26页
   ·当前漂移室面临的挑战第26-28页
     ·探测低动量能力第27页
     ·工作寿命问题第27-28页
   ·阴极面漂移室的构想第28-29页
第3章 机械设计第29-36页
   ·结构设计第29-30页
   ·簿膜电极第30-34页
     ·膜材料的确定第31-32页
     ·膜的固定及定位第32-34页
   ·模型的制作第34-36页
     ·丝张力的测量第35页
     ·漏电流的测量第35页
     ·室的密封第35-36页
第4章 模型性能模拟比较第36-50页
   ·工作气体的确定第36-37页
   ·性能比较第37-49页
     ·模型结构及工作条件第37-38页
     ·静电学性能第38-41页
     ·漂移性能第41-49页
   ·结论第49-50页
第5章 气体增益实验第50-57页
   ·气体增益形成原理第50-51页
   ·实验装置第51页
   ·电荷刻度系统第51-52页
   ·实验结果第52-55页
   ·信号特性第55-57页
第6章 宇宙线实验第57-68页
   ·实验装置第57-58页
   ·数据获取系统第58-59页
   ·电子学系统第59-64页
     ·前置放大器第60页
     ·主放大器第60-61页
     ·时间道测量及调试第61-63页
     ·电荷道测量及调试第63-64页
   ·校准系统第64-65页
   ·数据获取程序第65-67页
   ·结果第67-68页
第7章 数据分析第68-84页
   ·原始数据处理第68-70页
     ·电荷道刻度第68-69页
     ·时间道刻度第69-70页
   ·空间分辨率第70-82页
     ·分析方法第70-71页
     ·漂移时间与漂移距离的关系第71-72页
     ·T_0分析第72-74页
     ·径迹重建第74-75页
     ·单丝T_0及几何位置的修正第75-77页
     ·Q—T修正第77-80页
     ·空间分辨率第80-82页
   ·探测效率第82-84页
第8章 结论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8页
致谢第88-89页
声明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协同网络采购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低磷内燃机油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