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抽穗期及其它农艺性状的QTL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5页 |
| 1.小麦重要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 | 第13-19页 |
| ·小麦开花时间的遗传规律研究 | 第14-15页 |
| ·小麦春化作用遗传规律研究 | 第15-16页 |
| ·春化基因的作用特点 | 第15-16页 |
| ·春化反应与小麦幼穗分化的关系 | 第16页 |
| ·小麦光周期的遗传特性研究 | 第16-18页 |
| ·小麦早熟性遗传规律研究 | 第18-19页 |
| 2.重要性状的QTL遗传连锁图谱分析 | 第19-29页 |
| ·QTL作图原理 | 第19页 |
| ·作图群体的选择 | 第19-20页 |
|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0-26页 |
| ·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的分子标记 | 第21-24页 |
| ·QTL作图的统计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 ·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的软件 | 第26页 |
| ·QTL的作图精度 | 第26-27页 |
| ·QTL定位的数目及效应 | 第27-28页 |
| ·QTL与环境的互作 | 第28页 |
| ·QTL的相关及对立效应的QTL和共起源的QTL | 第28-29页 |
| ·与发育相关性状的QTL的定位 | 第29页 |
| 3.小麦遗传连锁图谱的研究现状 | 第29-33页 |
| ·小麦数量性状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 ·小麦数量性状基因的定位及其效应 | 第30-31页 |
| ·QTL分布及其贡献率 | 第31页 |
| ·小麦及其近缘植物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31-32页 |
| ·小麦春化基因的作图研究 | 第32-33页 |
| ·小麦QTL分子标记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 第33页 |
| 4.立题依据 | 第33-35页 |
| 第二章 小麦作图群体培育及遗传连锁图构建 | 第35-5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43页 |
| ·材料 | 第35-36页 |
| ·作图亲本 | 第35-36页 |
| ·作图群体的构建 | 第36页 |
| ·方法 | 第36-43页 |
| ·基因组DNA提取 | 第36-38页 |
| ·SSR标记检测 | 第38-43页 |
| ·遗传图谱构建 | 第4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2页 |
| ·SSR标记在作图群体中的分离 | 第43-44页 |
| ·遗传连锁图的构建 | 第44-52页 |
| 3 讨论 | 第52-55页 |
| ·本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的意义 | 第52页 |
| ·遗传连锁图的比较 | 第52-53页 |
| ·进一步加密和完善该遗传连锁图谱的可能性 | 第53-55页 |
| 第三章 不同作图群体小麦抽穗期的QTL比较研究 | 第55-70页 |
| 1.材料和方法 | 第56-57页 |
| ·材料来源 | 第56页 |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56-57页 |
| ·抽穗期记载 | 第57页 |
| ·分子标记作图和SSR分析 | 第57页 |
| ·统计分析 | 第57页 |
| 2 结果和分析 | 第57-65页 |
| ·作图群体与亲本的抽穗期表型变异分析 | 第57-60页 |
| ·小麦抽穗期的QTL分析 | 第60-64页 |
| ·小麦抽穗期QTL位点间的基因互作分析 | 第64-65页 |
| 3 讨论 | 第65-70页 |
| ·关于作图群体亲本的选择 | 第65-66页 |
| ·抽穗期的QTL定位分析 | 第66-67页 |
| ·早熟性材料偃展1号的QTL位点分析 | 第67页 |
| ·不同群体间QTL定位的多样性与一致性分析 | 第67-68页 |
| ·环境条件对早熟性基因QTL定位的影响 | 第68-70页 |
| 第四章 小麦其它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分析 | 第70-8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 ·材料 | 第70页 |
| ·分子标记检测方法 | 第70页 |
| ·田间数据的收集 | 第70-71页 |
| ·统计分析 | 第71页 |
| ·性状的统计分析 | 第71页 |
| ·QTL分析 | 第7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1-83页 |
| ·作图群体的农艺性状表现 | 第71-75页 |
| ·作图群体的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75-76页 |
| ·应用混合线性区间作图法的QTL分析 | 第76-83页 |
| 3 讨论 | 第83-87页 |
| ·QTL位点与主要基因的对应关系 | 第83-84页 |
| ·分离群体中目标性状的基因效应来源 | 第84-85页 |
| ·相关性状间的QTL检测 | 第85页 |
| ·QTL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 | 第85页 |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85-87页 |
| 第五章 小麦远缘杂交结实性的QTL分析 | 第87-95页 |
| 1 前言 | 第87-88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88-89页 |
| ·材料来源 | 第88-89页 |
| ·杂交结实率的检测 | 第89页 |
| ·分子标记作图和SSR分析 | 第89页 |
| ·统计分析 | 第89页 |
| 3 结果和分析 | 第89-92页 |
| ·群体杂交结实率分布 | 第89-90页 |
| ·小麦远缘杂交结实性的主效QTL分析 | 第90-92页 |
| ·小麦远缘杂交结实性QTL位点间的基因互作分析 | 第92页 |
| 4 讨论 | 第92-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109页 |
| 致谢 | 第109-111页 |
| 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论文目录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