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经济作物病虫害论文--棉病虫害论文--虫害论文

棉铃虫网络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30页
   ·棉铃虫生物学特性及其危害第11-12页
   ·田间害虫监测技术第12-15页
     ·传统的监测技术第12-13页
     ·现代技术在害虫种群密度中应用第13-15页
   ·区域化气象数据获取第15页
   ·病虫害数据传输第15-16页
   ·害虫预测预报第16-18页
   ·GIS技术在害虫预测预报中应用第18-20页
   ·网络技术与害虫管理系统集成第20-22页
   ·项目研究背景第22-23页
   ·研究目标第23页
   ·研究主要内容第23-30页
第二章 农田环境因子自动化监测第30-40页
   ·材料与方法第30-31页
     ·自动化仪器第30-31页
   ·结果与分析第31-38页
     ·传统农业气象观测与自动化农业气象观测比较第31-33页
     ·在新疆地区棉铃虫种群动态环境监测中应用案例第33-38页
     ·农业气象自动观测数据传输第38页
   ·讨论第38-40页
第三章 田间棉铃虫种群动态自动化监测和评价第40-46页
   ·材料与方法第40-41页
   ·结果与分析第41-44页
     ·害虫自动化监测仪器系统组成和功能第41-42页
     ·自动化仪器监测棉铃虫种群动态第42-43页
     ·自动化仪器中的预测功能第43页
     ·自动化仪器通信与网络集成第43-44页
   ·讨论第44-46页
第四章 区域性棉铃虫综合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和数据建设第46-60页
   ·系统开发的环境第46-47页
   ·数据库设计目标第47页
   ·区域性棉铃虫监测与预报数据分类第47-48页
   ·数据库结构设计第48-49页
   ·数据输入的方式第49-54页
   ·数据建设第54-57页
     ·人工采集数据第54-55页
     ·模型和模型参数获取第55-56页
     ·自动化采集数据的输入和数据建设第56-57页
   ·讨论第57-60页
第五章 棉铃虫区域性监测数据无线传输第60-73页
   ·棉铃虫监测数据传输的背景和问题提出第61-62页
   ·现代化通信技术平台第62-63页
   ·数据库设计第63-71页
     ·无线传输模式(GSM)第64-70页
     ·GPRS调制解调器传输田间自动化数据第70页
     ·基于Internet数据传输第70-71页
   ·讨论第71-73页
第六章 棉铃虫发生期的物候学预测预报第73-83页
   ·材料与方法第73-76页
   ·结果与分析第76-81页
     ·CBWDD日度模型软件设计和功能第76-79页
     ·新疆北部棉区棉铃虫种群动态第79页
     ·棉铃虫越冬代羽化所需日度第79-80页
     ·第1代棉铃虫羽化物候所需日度第80-81页
     ·第2代棉铃虫羽化物候所需日度第81页
   ·讨论第81-83页
第七章 棉铃虫发生期预测预报物候模型的改进第83-90页
   ·材料和方法第83-85页
   ·结果和分析第85-88页
     ·FALDT、FMLDT及其对应的FARDD和FMRDD模型参数第85页
     ·不同发育起点下越冬代棉铃虫羽化初期的日度累积值第85-86页
     ·模型回验证与比较第86-88页
   ·讨论第88-90页
第八章 基于GIS的棉铃虫发生期预测第90-103页
   ·材料与方法第90-92页
   ·结果与分析第92-101页
     ·棉铃虫各代羽化预测的标准第92-93页
     ·不同区域有效积温和棉铃虫发生代数第93-95页
     ·基于空间尺度发生期的预测第95-99页
     ·区域性棉铃虫预测GIS的Web发布第99-101页
   ·讨论第101-103页
第九章 新疆棉铃虫区域化监测和预警体系应用及其前景展望第103-112页
   ·新疆棉铃虫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取得的主要进展第103-105页
   ·新疆棉铃虫监测和预警信息系统体系的建设和应用推广第105-108页
     ·系统运行基本情况第105页
     ·系统数据库的建设和数据传输第105-108页
     ·预测预报系统第108页
   ·系统应用前景第108-112页
     ·信息采集的自动化第108-109页
     ·无线和有线的通信模式有机结合第109页
     ·GIS技术和遥感技术融合第109页
     ·区域性预测模型第109-112页
附件1 新疆主要地区名称和地理编码第112-113页
附件2 棉铃虫监测预测数据库结构设计第113-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程乃珊笔下上海想象的变迁及其社会文化语境
下一篇:走向新住区--北京城市住区形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