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 1 绪 论 | 第10-14页 |
|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及现状 | 第10-11页 |
| ·CAD与几何建模 | 第11-12页 |
| ·CAE与有限元法 | 第12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 2 三维实体造型及有限元法简介 | 第14-20页 |
| ·三维实体模型的表示方法 | 第14-15页 |
| ·计算机辅助工程简介 | 第15-16页 |
| ·有限元法特点及步骤 | 第16-18页 |
| ·I-DEAS软件包介绍 | 第18-20页 |
| 3 三维实体建模 | 第20-32页 |
| ·符号定义 | 第20-21页 |
| ·建立渐开线圆柱蜗杆斜齿轮坐标系及齿廓方程 | 第21-22页 |
| ·渐开线圆柱蜗杆的参数计算和建模方程 | 第22-24页 |
| ·渐开线圆柱蜗杆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24-26页 |
| ·渐开线斜齿轮的参数计算和建模方程 | 第26-28页 |
| ·渐开线斜齿轮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28-30页 |
| ·渐开线圆柱蜗杆与渐开线斜齿轮的装配 | 第30-32页 |
| 4 有限元分析 | 第32-68页 |
| ·准备工作 | 第32页 |
| ·预处理 | 第32-43页 |
| ·材料性质 | 第32-33页 |
| ·建立有限元模型 | 第33页 |
| ·指定分析模型 | 第33页 |
| ·模型分割 | 第33-34页 |
| ·定义边界条件 | 第34-37页 |
| ·网格化模型的建立 | 第37-42页 |
| ·生成完整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集合 | 第42-43页 |
| ·解题计算 | 第43-44页 |
| ·后处理 | 第44-68页 |
| ·标准装配位置下逐步加载的有限元计算及接触点情况分析 | 第44-48页 |
| ·斜齿轮在不同装配位置同一负载下的载荷分配及接触区情况 | 第48-63页 |
| ·斜齿轮在不同装配位置同一负载下的齿面接触应力情况 | 第63-66页 |
| ·综合分析斜齿轮上一个齿从啮入到啮出的载荷分配及接触应力情况 | 第66-68页 |
| 5 斜齿轮齿高修型 | 第68-84页 |
| ·修型简介及现状 | 第68-69页 |
| ·修型方法 | 第69-71页 |
| ·有限元计算方法 | 第71页 |
| ·斜齿轮接触应力情况及修型前后的比较 | 第71-76页 |
| ·载荷分配 | 第76-82页 |
| ·位置Ⅰ的载荷分配及接触区分析 | 第76-77页 |
| ·位置Ⅱ的载荷分配及接触区分析 | 第77-78页 |
| ·位置Ⅲ的载荷分配及接触区分析 | 第78页 |
| ·位置Ⅳ的载荷分配及接触区分析 | 第78-79页 |
| ·位置Ⅴ的载荷分配及接触区分析 | 第79-80页 |
| ·位置Ⅵ的载荷分配及接触区分析 | 第80-81页 |
| ·位置Ⅶ的载荷分配及接触区分析 | 第81页 |
| ·位置Ⅷ的载荷分配及接触区分析 | 第81-82页 |
| ·修型前后载荷情况的比较 | 第82-84页 |
| 6 不同材料下的有限元分析 | 第84-98页 |
| ·材料特性 | 第84页 |
| ·计算方法 | 第84-85页 |
| ·许用范围内不同材料斜齿轮按承载能力加载的接触分析 | 第85-94页 |
| ·40Cr蜗杆与ZCuSn10P1斜齿轮传动的接触情况 | 第85-88页 |
| ·40Cr蜗杆与HT200斜齿轮传动的接触情况 | 第88-91页 |
| ·40Cr蜗杆与QSn4-4-4斜齿轮传动的接触情况 | 第91-94页 |
| ·许用范围内不同材料斜齿轮按同一负载加载的接触分析 | 第94-96页 |
| ·结论 | 第96-98页 |
| 7 结 论 | 第98-100页 |
| 致 谢 | 第100-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 附 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6-107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