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1-6页 |
摘 要 | 第6-10页 |
ABSTRACT | 第10-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的部分现代方法 | 第17-21页 |
·时频分析 | 第18-20页 |
·小波分析 | 第20-21页 |
·独立成份分析 | 第21页 |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特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独立成分分析、小波变换基础 | 第23-53页 |
·独立成分分析技术 | 第23-38页 |
·鸡尾酒问题 | 第24页 |
·ICA的定义 | 第24-26页 |
·独立性 | 第26-27页 |
·ICA估计的原理 | 第27-34页 |
·快速ICA算法 | 第34-38页 |
·ICA应用概览 | 第38页 |
·小波分析基础 | 第38-53页 |
·小波的引入 | 第39-41页 |
·小波分析的发展历程 | 第41-42页 |
·小波分析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 | 第42-46页 |
·小波分析的语法规则 | 第46-47页 |
·一维小波分析 | 第47-53页 |
第三章 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用于房颤心电信号提取(心脏电信号源的分离) | 第53-65页 |
·心房颤动发生机制 | 第53-55页 |
·房颤的分类 | 第53页 |
·电生理机制 | 第53-54页 |
·房颤的重构 | 第54-55页 |
·心脏电活动的独立成分分析模型 | 第55-57页 |
·信号分离和分析 | 第57-63页 |
·仿真研究 | 第57-58页 |
·多道同步心电信号中独立成分的分离 | 第58-60页 |
·心房颤动波分解 | 第60-63页 |
·讨论 | 第63-65页 |
第四章 心动周期信号中独立成份的分离 | 第65-75页 |
·自主神经系统调控与ICA模型 | 第65-66页 |
·HPS信号获得 | 第66-67页 |
·数据处理 | 第67-68页 |
·结果和结论 | 第68-72页 |
·推论和讨论 | 第72-75页 |
第五章 诱发电位基础 | 第75-89页 |
·诱发电位含意 | 第75-76页 |
·诱发电位活动的神经生理基础 | 第76-77页 |
·自发电位与诱发电位的关系 | 第77-78页 |
·EPs信号的基本特点 | 第78-79页 |
·临床提取技术--叠加平均技术 | 第79-82页 |
·理论依据 | 第79-80页 |
·叠加技术局限性 | 第80-82页 |
·单次方法研究现状 | 第82-89页 |
·独立成分分析 | 第83-84页 |
·PPM技术 | 第84页 |
·片段分解 | 第84页 |
·小波技术 | 第84-86页 |
·自适应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技术 | 第86-87页 |
·单次ERP波形多分辨分解和波形成份连续小波定位 | 第87-89页 |
第六章 兔皮层体感EPs的单次信号分析 | 第89-95页 |
·信号获取 | 第89-90页 |
·实验结果 | 第90-95页 |
·信号时域特点 | 第90-92页 |
·信号频域特点 | 第92页 |
·结论 | 第92-94页 |
·讨论 | 第94-95页 |
第七章 诱发电位单次提取研究 | 第95-118页 |
·体感诱发电位数据收集 | 第95页 |
·基于一维小波多分辨分析和连续小波变换提取EPs | 第95-104页 |
·导言 | 第95-96页 |
·数据处理 | 第96-97页 |
·结果和结论 | 第97-104页 |
·运用独立分量分析提取兔体感诱发电位 | 第104-109页 |
·导言 | 第104页 |
·模型分析和数据处理 | 第104-106页 |
·实验结果和结论 | 第106-109页 |
·自适应干扰对消技术提取诱发电位 | 第109-113页 |
·自适应干扰对消模型原理 | 第109-110页 |
·自适应干扰对消与诱发电位模型 | 第110-111页 |
·数据处理 | 第111页 |
·结果分析 | 第111-113页 |
·讨论 | 第113-118页 |
结束语 | 第118-120页 |
致 谢 | 第120-121页 |
附录1、文献综述 | 第121-129页 |
附录2、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