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18页 |
·材料来源 | 第13-14页 |
·茎尖的制备与培养 | 第13-14页 |
·种子苗(阴性对照)的培养 | 第14页 |
·种根苗(阳性对照)的培养 | 第14页 |
·培养条件及培养基 | 第14-15页 |
·太子参成苗培养基的研究 | 第14-15页 |
·消毒剂及消毒方法的选择 | 第14页 |
·茎尖苗基本培养基的筛选 | 第14-15页 |
·激素(BA、NAA)配比水平试验 | 第15页 |
·碳源质量及浓度试验 | 第15页 |
·棉纤维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对比试验 | 第15页 |
·不同暗培养时间对茎尖苗的对比试验 | 第15页 |
·太子参试管苗继代培养方式的研究 | 第15页 |
·太子参试管苗生根培养基的研究 | 第15-16页 |
·单-激素(IAA、IBA、NAA)对试管苗生根试验 | 第15-16页 |
·基本培养基和激素配比水平试验 | 第16页 |
·碳源种类、质量及浓度试验 | 第16页 |
·不同光照时间对试管苗生根试验 | 第16页 |
·移栽试验 | 第16-17页 |
·练苗试验 | 第16-17页 |
·练苗环境对试管苗的影响 | 第16页 |
·练苗方法对试管苗的影响 | 第16-17页 |
·移栽基质和营养成分的筛选 | 第17页 |
·移栽基质的筛选 | 第17页 |
·营养成分的筛选 | 第17页 |
·茎尖苗检测 | 第17页 |
·栽培试验 | 第17-18页 |
·茎尖苗、茎段苗、种子苗和种根苗生长高度比较 | 第17-18页 |
·茎尖苗、茎段苗、种子苗和种根苗产量比较 | 第18页 |
·统计分析 | 第1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8-39页 |
·无菌系的建立 | 第18-19页 |
·茎尖培养 | 第19-24页 |
·太子参成苗基本培养基的筛选 | 第19-20页 |
·不同激素对太子参试管苗的影响 | 第20-22页 |
·不同碳源质量及浓度对太子参试管苗的影响 | 第22-23页 |
·不同暗培养时间长短对太子参试管苗的影响 | 第23页 |
·不同培养方式对太子参试管苗的影响 | 第23-24页 |
·茎尖苗的继代培养 | 第24-25页 |
·不同继代方式对太子参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第24-25页 |
·茎尖苗的生根培养 | 第25-30页 |
·单-生长素对太子参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 第25-26页 |
·两种激素种类及浓度和基本培养基对太子参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 第26-27页 |
·不同碳源种类及浓度对太子参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 第27-28页 |
·不同碳源质量及浓度对太子参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 第28-30页 |
·不同光照时间长短对太子参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 第30页 |
·移栽试验 | 第30-33页 |
·练苗试验 | 第30-32页 |
·不同练苗环境对太子参组培苗的影响 | 第31页 |
·不同练苗方法对太子参组培苗的影响 | 第31-32页 |
·移栽试验 | 第32-33页 |
·不同移栽基质对太子参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不同营养成分对太子参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第33页 |
·茎尖苗的检测 | 第33-34页 |
·种根苗、种子苗、茎尖苗、茎段苗组培过程比较 | 第34-36页 |
·种根苗、种子苗、茎尖苗、茎段苗成苗的比较 | 第34页 |
·种根苗、种子苗、茎尖苗、茎段苗生根的比较 | 第34-35页 |
·种根苗、种子苗、茎尖苗、茎段苗移栽成活率的比较 | 第35-36页 |
·栽培试验 | 第36-39页 |
·种根苗、种子苗、茎尖苗、茎段苗株高比较 | 第36-37页 |
·种根苗、种子苗、茎尖苗、茎段苗产量比较 | 第37-39页 |
3 讨论 | 第39-43页 |
·茎尖培养及快繁体系的建立 | 第39-41页 |
·不同消毒剂及消毒方法对茎尖苗的影响 | 第39页 |
·茎尖培养中不同基本培养基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茎尖苗的影响 | 第39-40页 |
·培养方式对茎尖苗的影响 | 第40页 |
·影响茎尖生根的因素 | 第40-41页 |
·不同移栽基质对茎尖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第41页 |
·种根苗、种子苗、茎尖苗、茎段苗种植效果的分析 | 第41-42页 |
·后期工作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附录 | 第49-50页 |
试验流程 | 第50-51页 |
图版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