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英文摘要 | 第14-17页 |
1 引言 | 第17-37页 |
·海洋真菌的研究历史 | 第17-18页 |
·海洋木生真菌的研究状况 | 第18-20页 |
·海洋真菌 | 第20-24页 |
·海洋真菌的界定 | 第20-21页 |
·海洋真菌的定义 | 第21页 |
·海洋真菌的附着基质 | 第21-22页 |
·木材 | 第21-22页 |
·海藻 | 第22页 |
·动物 | 第22页 |
·海洋微生物的特性 | 第22-23页 |
·海洋真菌的数量和多样性 | 第23-24页 |
·海洋微生物的生物活性物质 | 第24页 |
·海洋真菌的分类特征 | 第24-30页 |
·概述 | 第24-25页 |
·海洋子囊菌 | 第25-30页 |
·子囊果 | 第26-27页 |
·子座 | 第27页 |
·囊间组织 | 第27页 |
·子囊 | 第27-28页 |
·子囊孢子 | 第28-29页 |
·附属丝 | 第29-30页 |
·海洋担子菌 | 第30页 |
·海洋半知菌 | 第30页 |
·海洋真菌的研究技术 | 第30-32页 |
·采集方法 | 第30-31页 |
·检查方法 | 第31页 |
·分离方法 | 第31-32页 |
·显微检查 | 第32页 |
·亚洲地区海洋真菌的研究状况 | 第32-34页 |
·亚洲各国对海洋真菌的研究 | 第32-33页 |
·亚洲地区海洋真菌学者 | 第33-34页 |
·我国海洋真菌的研究状况 | 第34-36页 |
·我国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 第34页 |
·我国的海洋真菌研究 | 第34-36页 |
·展望 | 第36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6-3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材料 | 第37页 |
·海洋真菌的检查及培养方法 | 第37-39页 |
·木生真菌的检查方法 | 第37页 |
·直接检查法 | 第37页 |
·湿室诱培法 | 第37页 |
·海洋真菌的分离方法 | 第37-38页 |
·直接挑取法 | 第37页 |
·稀释分离法 | 第37-38页 |
·海洋真菌的制片方法 | 第38页 |
·培养基 | 第38-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145页 |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 第39-114页 |
·座囊菌亚纲 Dothideomycetidae | 第39-67页 |
·座囊菌目 Dothideales | 第39-41页 |
1 毛孢壳属 Capillataspora | 第39-41页 |
皮生毛孢壳 Capillataspora corticola | 第40-41页 |
·缝裂菌目 Hysteriales | 第41-43页 |
2 蛹孢贝壳属 Ostreichnion | 第41-43页 |
Ostreichnion. sp | 第42-43页 |
·格孢腔菌目 Pleosporales | 第43-67页 |
3 暗球腔菌属 | 第43-55页 |
·蠕孢暗球腔菌 Phaeosphaeria helminthorioides新种 | 第46-47页 |
·海岸暗球腔菌 Phaeosphaeria orae-maris | 第47-50页 |
·中国暗球腔菌 Phaeosphaeria sinensis新种 | 第50-52页 |
·散生暗球腔菌 Phaeosphaeria sparsa | 第52-53页 |
·香蒲暗球腔菌 Phaeosphaeria typharum | 第53-55页 |
4 格孢腔菌属 Pleospora | 第55-57页 |
枯叶格孢腔菌 Pleospora herbarum | 第56-57页 |
5 光黑壳属 Preussia | 第57-60页 |
兔光黑壳 Preussia leporine | 第58-60页 |
6 透孢黑团壳属 Massarina | 第60-63页 |
东方透孢黑团壳 Massarina orientalis新种 | 第61-63页 |
7 疣孢壳属 Verruculina | 第63-67页 |
·黄绿疣孢壳菌 Verruculina flavo-virens新种 | 第64-66页 |
·Verruculina sp | 第66-67页 |
·锤舌菌亚纲 Leotiomycetidae | 第67-69页 |
8 圆孢壳属 Amylocarpus | 第67-69页 |
刺圆孢壳 Amylocarpus echinulata新种 | 第69页 |
·粪壳菌亚纲 Sordariomycetidae | 第69-110页 |
·海壳目 Halosphaeriales | 第69-103页 |
9 安尼斯壳属 Anisostagma | 第70-75页 |
·橄榄色安尼斯壳菌 Anisostagma olivaceum新种 | 第71-73页 |
·Anisostagma sp | 第73-75页 |
10 沙生菌属 Arenariomyces | 第75-77页 |
三叉沙生菌 Arenariomyces trifurcata | 第75-77页 |
11 拟海巢属 Ceriosporopsis | 第77-82页 |
·炬焰拟海巢菌 Ceriosporosis flamma新种 | 第78-81页 |
·滨拟海巢菌 Ceriosporopsis halima | 第81-82页 |
12 花冠菌属 Corollospora | 第82-85页 |
海花冠菌 Corollospora maritima | 第82-85页 |
13 海球菌属 Halosarpheia | 第85-90页 |
蓬莱海球菌 Halosarpheia penglaiensis新种 | 第86-90页 |
14 海壳属 Halosphaeria | 第90-92页 |
附枝海壳菌 Halosphaeria appendiculata | 第90-92页 |
15 拟海壳属 Halosphaeriopsis | 第92-94页 |
中生拟海壳菌 Halosphaeriopsis mediosetigera | 第94页 |
16 海木生菌属 Lgnincola | 第94-99页 |
·中华海木生菌 Lignincola chinensis新种 | 第95-97页 |
·光滑海木生菌 Lignincola laevis | 第97-99页 |
17 桨孢属 Remispora | 第99-103页 |
·凤头桨孢菌 Remispora galerita | 第99-101页 |
·烟台桨孢菌 Remispora yantaiensis新种 | 第101-103页 |
·路霉目 Lulworthiales | 第103-106页 |
18 路霉属 Lulworthia | 第103-106页 |
尖顶路霉 Lulworthia conica新种 | 第104-106页 |
·粪壳目 Sordariales | 第106-109页 |
19 毛壳菌属 Chaetomium | 第106-107页 |
球毛壳菌 Chaetomium globosum | 第106-107页 |
20 柄孢壳属 Zopfiella | 第107-109页 |
阔足柄孢壳菌 Zopfiella latipes | 第107-109页 |
·炭角菌目 Xylariales | 第109-110页 |
21 泡孢壳属 Phomatospora | 第109-110页 |
椰生泡孢壳 Phomatospora nypicola | 第109-110页 |
·未定地位的种 | 第110-114页 |
22 树球壳属 Dryosphaera | 第110-111页 |
海浮树球壳菌 Dryosphaera nayigans | 第110-111页 |
23 鱼雷孢属 Torpedospora | 第111-114页 |
放射鱼雷孢菌 Torpedospora radiata | 第113-114页 |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 第114-116页 |
24 尼亚腹孢属 Mia | 第114-116页 |
须尼亚腹孢菌 Nia vibrissa | 第114-116页 |
·无性态真菌 Anamorphic fungi | 第116-145页 |
25 链格孢属 Alternaria | 第116-117页 |
26 极孢属 Cacumisporium | 第117-120页 |
球极孢菌 Cacumisporium globosum新种 | 第118-120页 |
27 海卷孢属 Cirrenalia | 第120-122页 |
大头海卷孢 Cirrenalia macrocephala | 第120-122页 |
28 附球菌属 Epicoccum | 第122-124页 |
黑色附球菌 Epicoccum nigrlgm | 第122-124页 |
29 黑团孢属 Periconia | 第124-126页 |
多育黑团孢 Periconia prolifica | 第124-126页 |
30 葡萄穗霉属 Stachybotrys | 第126-128页 |
黑葡萄穗霉 Stachybotrys atra | 第127-128页 |
31 匍柄霉属 Stemphylium | 第128-129页 |
水冬麦匍柄霉 Stemphylium triglochinicola | 第129页 |
32 四绺孢属 Tetraploa | 第129-131页 |
芒四绺孢 Tetraploa aristata | 第129-131页 |
33 色串孢属 Torula | 第131-132页 |
四季禾生色串孢 Torula herbarum f.quaternella | 第131-132页 |
34 短梗蠕孢属 Trichocladium | 第132-134页 |
梨形短梗蠕孢菌 Trichocladium achrasporum | 第133-134页 |
35 沃德霉属 Wardomyces | 第134-136页 |
莫斯沃德霉 Wardomyces moseri | 第135-136页 |
36 涛旋孢属 Zalerion | 第136-139页 |
海涛旋孢 Zalerion maritimum | 第136-139页 |
37 大单孢属 Aplosporella | 第139-141页 |
矩孢大单孢菌 Aplosporella subhyaline | 第139-141页 |
38 色二孢属 Diplodia | 第141-142页 |
平截色二孢 Diplodia mutila | 第141-142页 |
39 叶生壳属 Floricola | 第142-143页 |
条纹叶生壳 Floricola striata | 第143页 |
40 茎点霉属 Phoma | 第143-145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145-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63页 |
附录 | 第163-167页 |
致谢 | 第167-1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