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
前言 | 第1-21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1-15页 |
二、影像、影像生产与大众影像生产 | 第15-18页 |
三、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 第18-21页 |
第一章 影像生产的本体观照 | 第21-47页 |
第一节 影像生产方式 | 第21-23页 |
第二节 摄像(影)机、影像与影像生产 | 第23-47页 |
一、摄像(影)机,一种解放与去蔽的工具 | 第23-38页 |
二、影像:生存之镜 | 第38-42页 |
三、影像生产:一种文本建构与话语生产 | 第42-47页 |
第二章 历史与现状:百年中国大众影像生产闪回 | 第47-106页 |
第一节 史前史:1978年前的中国个人影像生产 | 第47-69页 |
一、萌芽期的个人影像生产 | 第47-50页 |
二、20年代早期中国的个人影像团体和影像生产 | 第50-56页 |
三、30年代的电影大众化与左翼电影运动 | 第56-63页 |
四、抗战电影、解放区电影与国统区电影 | 第63-66页 |
五、断裂:1949-1978年的大众影像生产 | 第66-69页 |
第二节 后1978:大众影像的萌生 | 第69-106页 |
第一阶段:萌动 | 第71-81页 |
第二阶段:潜行 | 第81-94页 |
第三阶段:亮相 | 第94-106页 |
第三章 文本研究:解读大众影像生产 | 第106-160页 |
第一节 个人影像生产:对主体与历史的另类书写 | 第106-129页 |
一、大众影像与个人影像 | 第106-108页 |
二、个人影像的文本类型 | 第108-117页 |
三、个人影像的语境 | 第117-122页 |
四、价值探寻—个人影像的意义 | 第122-129页 |
第二节 底层与边缘化:一种新的生产视角 | 第129-145页 |
一、关注转型期的中国中下层社会 | 第132-138页 |
二、民间影像的人道主义精神 | 第138-142页 |
三、底层关注的意义 | 第142-145页 |
第三节 解构话语权力:一个新的生产向度 | 第145-160页 |
一、解构:从解码到编码 | 第145-156页 |
二、建构:抵抗的意义生产 | 第156-160页 |
第四章 功能研究:影像大众生产的意义解析 | 第160-241页 |
第一节 影像思维的启蒙 | 第160-183页 |
一、影像传统的反思 | 第165-174页 |
二、影像思维的启蒙 | 第174-183页 |
第二节 新的传播主体的生成与双向传播型态的确立 | 第183-205页 |
一、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与批判理念 | 第185-188页 |
二、大众影像传播—一个新的影像传播主体的生成 | 第188-192页 |
三、大众影像传播的文化意义 | 第192-197页 |
四、民间影像传播的可能选择和现实路径 | 第197-205页 |
第三节 影像社区与公共领域的构建 | 第205-226页 |
一、当下中国公共领域的建设与大众影像运动 | 第205-214页 |
二、影像生产与社区、族群亚文化的维护和构建 | 第214-226页 |
第四节 影像生产中的女性意识 | 第226-241页 |
一、女性影像:来自边缘的声音 | 第228-236页 |
二、女性视点:一种对世界的观看方式 | 第236-241页 |
第五章 对策研究:大众影像的培育和发展 | 第241-333页 |
第一节 大众影像生产力的发展与影像生产关系的调整 | 第241-269页 |
一、影像生产关系的新变局 | 第242-244页 |
二、制播分离及其困境 | 第244-255页 |
三、大众影像生产与制播制度改革 | 第255-267页 |
四、矫枉:业者心态的校正 | 第267-269页 |
第二节 大众影像的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 | 第269-293页 |
一、影像观念的误区 | 第269-286页 |
二、大众影像的困境 | 第286-293页 |
第三节 大众影像的培育与发展 | 第293-333页 |
一、大众影像的定位 | 第293-294页 |
二、大众影像的拓展方向 | 第294-333页 |
结论 | 第333-33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38-347页 |
主要参考网站 | 第347-348页 |
在校就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348页 |
声明 | 第348-349页 |
后记 | 第3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