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38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氮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及其调节机制 | 第14-18页 |
·氮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 第14页 |
·氮素调节机制 | 第14-18页 |
·高浓度铵态氮对细胞的毒害作用 | 第15页 |
·硝态氮的转运 | 第15页 |
·硝态氮的吸收和同化 | 第15-17页 |
·氮代谢相关基因 | 第17-18页 |
·提高氮利用效率的途径 | 第18页 |
·氮高效杂交种选育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氮利用率在不同杂交种间的差异 | 第19页 |
·氮利用率的遗传控制 | 第19页 |
·氮利用率的分子机理 | 第19-20页 |
·DNA分子标记 | 第20-28页 |
·主要的几种分子标记 | 第20-23页 |
·SSR标记的发展及其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23-28页 |
·SSR产生的机理及其在基因组中的分布 | 第23-25页 |
·SSR标记的发展 | 第25-26页 |
·SSR标记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26-28页 |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8-30页 |
·亲本选配 | 第28-29页 |
·作图群体类型及其特点 | 第29-30页 |
·QTLs定位研究 | 第30-38页 |
·QTLs定位方法 | 第30-35页 |
·单一标记分析法 | 第30-31页 |
·区间作图法 | 第31-32页 |
·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32-33页 |
·QTL定位的混合线性模型方法 | 第33-35页 |
·玉米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35-38页 |
·在抗性方面的研究应用 | 第35页 |
·在生育期和主要植株性状的研究应用 | 第35-36页 |
·主要经济性状 | 第36-3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8-45页 |
·RIL群体构建 | 第38页 |
·田间试验设计与管理 | 第38页 |
·性状调查 | 第38-39页 |
·统计分析 | 第39页 |
·SSR分析 | 第39-43页 |
·DNA提取 | 第39-40页 |
·SSR标记 | 第40-41页 |
·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41-43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42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42-43页 |
·基因型记录 | 第43页 |
·SSR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43-44页 |
·QTL定位及效应分析 | 第44-4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67页 |
·SSR标记分子连锁图谱构建 | 第45-49页 |
·亲本间SSR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 第45页 |
·RIL株系的SSR标记型鉴定 | 第45-47页 |
·分子标记连锁图谱构建 | 第47-49页 |
·表型性状分析 | 第49-54页 |
·描述性统计 | 第49页 |
·方差分析 | 第49页 |
·相关分析 | 第49-54页 |
·QTLs检测 | 第54-67页 |
·产量及其组分QTL分析 | 第54-57页 |
·株型性状QTL分析 | 第57-60页 |
·生育期QTL分析 | 第60-61页 |
·两种氮水平下所检测到的主要性状的QTL综合分析 | 第61-67页 |
·概况 | 第61-63页 |
·QTL分布的规律与特点 | 第63-67页 |
4 讨论 | 第67-78页 |
·与氮利用率相关的QTLs | 第67-68页 |
·QTL富集现象 | 第68-69页 |
·QTL与供氮水平的互作 | 第69-70页 |
·玉米氮高效利用杂交种选育的探讨 | 第70-73页 |
·氮利用率在不同品种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 第71页 |
·种质资源的筛选 | 第71-72页 |
·次级性状的选择 | 第72-73页 |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可行性 | 第73页 |
·连锁图谱构建中的几个问题 | 第73-75页 |
·作图群体选择 | 第73-74页 |
·偏分离现象 | 第74-75页 |
·连锁图谱的标记密度 | 第75页 |
·两种QTL定位方法的比较 | 第75-78页 |
5 结论 | 第78-79页 |
附图1 RIL群体(MO17×黄早四)主要性状在两种氮水平下的频率分布图 | 第79-84页 |
附图2 两种氮水平下玉米主要性状的QTL扫描 | 第84-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