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5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5-19页 |
1.2.1 道路线形设计新理论 | 第15-18页 |
1.2.2 道路交通中的人类工效学需求 | 第18-19页 |
1.3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1.3.1 对传统公路设计理论的一次革命性改进 | 第19-20页 |
1.3.2 检查已建高速公路黑点并为其改造提供贴切的理论依据 | 第20页 |
1.3.3 提高高速公路交通的运营效益 | 第20页 |
1.3.4 提高高速公路交通的社会效益 | 第20-21页 |
1.3.5 为未来研究者探路 | 第21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1-29页 |
1.4.1 国外相关研究状况追溯 | 第21-29页 |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29页 |
1.5 已有成果综述及本论文研究方向的确定 | 第29-30页 |
1.6 论文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1.6.1 研究路段、测试仪器的选定 | 第30页 |
1.6.2 数据采集 | 第30-31页 |
1.6.3 数据处理分析 | 第31页 |
1.6.4 行车心率的波谱分析 | 第31页 |
1.6.5 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31页 |
1.6.6 确定符合行车心生理需求的高速公路线形主要指标 | 第31页 |
1.6.7 模型验证 | 第31-32页 |
1.7 论文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1.7.1 研究思路 | 第32页 |
1.7.2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1.8 论文主要成果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2章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35-43页 |
2.1 初步试验 | 第35-36页 |
2.2 正规试验 | 第36-39页 |
2.2.1 试验实施的总构想 | 第36页 |
2.2.2 试验仪器和设备 | 第36-38页 |
2.2.3 试验路段 | 第38-39页 |
2.2.4 试验驾驶员 | 第39页 |
2.2.5 试验中其他事项 | 第39页 |
2.3 试验数据处理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3页 |
第3章 驾驶员行车时的心理生理反应分析 | 第43-56页 |
3.1 外界刺激与人的心理生理反应 | 第43页 |
3.1.1 心理紧张的生理反应 | 第43页 |
3.1.2 心理紧张的生理学基础 | 第43页 |
3.2 心理反应的测试方法和手段 | 第43-46页 |
3.2.1 测试心理反应的原理 | 第43-44页 |
3.2.2 本文研究中测试驾驶员心理反应手段和方法的选择 | 第44-46页 |
3.3 心率与驾驶员行车紧张性的关系 | 第46-48页 |
3.3.1 紧张与心跳节律间关系的生理学分析 | 第46-47页 |
3.3.2 驾驶员行车紧张性与心率快慢的关系及测试 | 第47-48页 |
3.4 驾驶员行车心率的波谱分析 | 第48-55页 |
3.4.1 概述 | 第48-49页 |
3.4.2 行车心率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第49-52页 |
3.4.3 行车心率的功率谱分析 | 第52-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顺直路段上行车时心生理反应与车速的关系 | 第56-65页 |
4.1 顺直路段上平曲线临界半径界定 | 第56-58页 |
4.1.1 行车速度与曲线半径间的统计关系分析 | 第56-57页 |
4.1.2 驾驶员行车心率与曲线半径间的统计关系分析 | 第57-58页 |
4.1.3 顺直路段上平曲线临界半径值界定 | 第58页 |
4.2 顺直路段上行车时心生理反应与速度的关系 | 第58-63页 |
4.2.1 自由流下行车时心率与速度的关系 | 第58-60页 |
4.2.2 自由流下行车时呼吸率与速度的关系 | 第60-61页 |
4.2.3 超车行驶时段内行车心率与车速及超车行为的情况分析 | 第61-63页 |
4.3 自由流下在两小半径曲线间直线上行车时心率与车速关系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心生理反应与曲线半径及车速间的关系研究 | 第65-84页 |
5.1 自由流下行车时心生理反应与曲线半径和车速间的关系 | 第65-77页 |
5.1.1 行车心率与曲线半径和车速间的关系 | 第65-75页 |
5.1.2 行车时呼吸率与曲线半径和车速间的关系 | 第75-77页 |
5.2 在平曲线上超车行驶时心率与半径和车速的关系 | 第77-79页 |
5.3 夜间行车时心率与平曲线半径和车速的关系 | 第79-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6章 平面线形组合分析 | 第84-96页 |
6.1 长直线或长顺直路段与平曲线组合问题的研究 | 第84-92页 |
6.1.1 达到一定车速所要求的直线或顺直路段长度 | 第84-89页 |
6.1.2 与长顺直路段衔接的符合行车心生理需求的平曲线半径值确定 | 第89-92页 |
6.2 两同向或反向曲线间的各要素关系分析 | 第92-93页 |
6.2.1 缓和曲线长度 | 第92页 |
6.2.2 两同向或反向曲线间直线长度确定 | 第92-93页 |
6.3 同向或反向曲线直接相连时各曲线要素的搭配分析 | 第93-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7章 纵坡及其与平面线形的组合分析 | 第96-105页 |
7.1 在顺直路段上纵坡对车速和心率的影响 | 第96-101页 |
7.1.1 下坡路段 | 第96-98页 |
7.1.2 上坡路段 | 第98-101页 |
7.2 在弯坡路段上纵坡对车速和心率的影响 | 第101-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8章 高速公路部分线形指标讨论和确定 | 第105-113页 |
8.1 顺直路段最小平曲线半径值的界定 | 第105页 |
8.2 符合行车驾驶员心生理需求的最小平曲线半径值 | 第105-107页 |
8.3 长顺直路段驾驶员心理可接受车速的确定 | 第107页 |
8.4 与长顺直路段相连的平曲线最小半径确定 | 第107-109页 |
8.5 同向曲线和反向曲线间直线段长度确定 | 第109-111页 |
8.6 弯坡路段上线形指标值确定 | 第111-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9章 研究结果验证 | 第113-116页 |
总结 | 第116-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4页 |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从事的科研工作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