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2-2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21-37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1.2 层析成像技术的发展 | 第21-22页 |
1.3 层析成像技术的分类 | 第22-32页 |
1.4 光纤过程层析成像技术文献总结及讨论 | 第32-33页 |
1.5 论文的研究对象、方法及特色 | 第33-35页 |
1.5.1 论文的研究对象 | 第33-34页 |
1.5.2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特色 | 第34-35页 |
1.6 本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光纤过程层析成像技术基本理论 | 第37-50页 |
2.1 光纤过程层析成像研究的复杂性 | 第37-38页 |
2.2 前向问题与反向问题-信息的采集与提取 | 第38-39页 |
2.3 光在媒质中传输特性 | 第39-44页 |
2.3.1 光的反射与折射 | 第39-41页 |
2.3.2 光的吸收 | 第41-42页 |
2.3.3 光的散射 | 第42-44页 |
2.4 光子传输理论 | 第44-49页 |
2.4.1 辐射传输方程 | 第44-49页 |
2.4.2 传输系数和Kubelka-Munk系数 | 第4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新型光纤过程层析成像结构的设计 | 第50-60页 |
3.1 设计的背景 | 第50-51页 |
3.2 新型光纤过程层析成像结构 | 第51-53页 |
3.2.1 象素分配 | 第51-52页 |
3.2.2 平面光路结构 | 第52-53页 |
3.3 图像分辨率的重新定义 | 第53页 |
3.4 数值仿真与图像重建 | 第53-56页 |
3.4.1 原始投影数据的获得 | 第54页 |
3.4.2 图像重建过程 | 第54-56页 |
3.5 讨论 | 第56-58页 |
3.5.1 中心非测量区域的作用 | 第56-57页 |
3.5.2 光束形状对层析成像系统的影响 | 第57页 |
3.5.3 光束尺寸对层析成像系统的影响 | 第57-58页 |
3.5.4 象素分配方案的扩展 | 第5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新型光纤过程层析成像结构的设计理论 | 第60-74页 |
4.1 设计方法、原则及主要内容 | 第60-61页 |
4.1.1 从具体结构到设计理论的过渡 | 第60页 |
4.1.2 OFPT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 | 第60-61页 |
4.2 象素分配设计理论 | 第61-63页 |
4.3 平面光路结构设计理论 | 第63-72页 |
4.3.1 光线和光纤传感单元 | 第64-65页 |
4.3.2 光线1的限定条件 | 第65-66页 |
4.3.3 光线(的限定条件 | 第66-67页 |
4.3.4 光线在每层环面中的形状 | 第67-68页 |
4.3.5 OCC层中光线的角度范围 | 第68-69页 |
4.3.6 TLS层中光线的角度范围 | 第69-71页 |
4.3.7 光线在具有OCC的层中的限定条件 | 第71页 |
4.3.8 光线在不带有OCC的层中的限定条件 | 第71-72页 |
4.4 数值分析和经验公式 | 第72-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光纤过程层析成像实用结构设计 | 第74-83页 |
5.1 概述 | 第74页 |
5.2 光学窗口元件的设计 | 第74-79页 |
5.2.1 光学窗口元件设计的必要性 | 第74页 |
5.2.2 光学窗口元件的形状 | 第74-75页 |
5.2.3 光线经过窗口元件时光路的变化 | 第75-76页 |
5.2.4 光学窗口通光面不平行度对光路的影响 | 第76-78页 |
5.2.5 被测截面内外媒质不同时对光路的影响 | 第78-79页 |
5.3 光纤准直器与探测器定位的计算 | 第79-81页 |
5.4 圆柱臂开口尺寸的计算 | 第81-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初步实验 | 第83-91页 |
6.1 实验方法 | 第83页 |
6.2 实验装置 | 第83页 |
6.3 图像重建算法 | 第83-86页 |
6.4 系统各通道的随机误差 | 第86-87页 |
6.5 气-固两相物质分布实验 | 第87-9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七章 新型光纤过程层析成像空间结构设计 | 第91-107页 |
7.1 引言 | 第91页 |
7.2 OFPT空间结构 | 第91-92页 |
7.3 OFPT空间结构的定位精度 | 第92-104页 |
7.3.1 空间反射光线的位置及分布 | 第92-94页 |
7.3.2 光纤准直器的定位 | 第94-95页 |
7.3.3 机械器臂的定位 | 第95-97页 |
7.3.4 反射棱镜的定位 | 第97-101页 |
7.3.5 系统的定位精度 | 第101-102页 |
7.3.6 光斑在光敏面的偏移 | 第102-104页 |
7.4 讨论 | 第104-106页 |
7.4.1 光电器件的位置 | 第104页 |
7.4.2 媒质对光学端面污染问题 | 第104-105页 |
7.4.3 测量环境对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105页 |
7.4.4 机械臂的形状 | 第105页 |
7.4.5 反馈控制 | 第105页 |
7.4.6 光电接口 | 第105-106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附录A 第四章公式的推导 | 第115-119页 |
A.1 公式(4-1)的推导 | 第115页 |
A.2 光线1的限定条件,即公式(4-15)的推导 | 第115-116页 |
A.3 光线(的限定条件,即公式(4-16)的推导 | 第116页 |
A.4 第4.3.5节中起始角(S的推导) | 第116-117页 |
A.5 第4.3.5节中光线终止角(E的推导) | 第117页 |
A.6 第4.3.6节中光线起始角与终止角的推导 | 第117-119页 |
附录B 第七章公式推导 | 第119-128页 |
B.1 光纤准直器轴线定位角度误差引起光路的变化 | 第119-120页 |
B.2 纸面内机械臂轴线定位角度误差引起光路的变化 | 第120-123页 |
B.3 纸面内反射棱镜定位角度误差引起光路的变化 | 第123-124页 |
B.4 与纸面垂直方向反射棱镜定位角度误差引起光路的变化 | 第124-125页 |
B.5 反射棱镜水平定位偏差引起光路的变化 | 第125-126页 |
B.6 光斑在光敏面的最大偏移量 | 第126-12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