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学(农艺学)论文--作物生物学原理、栽培技术与方法论文--其他栽培技术与方法论文

华北地区结构型节水种植业模式及途径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

第一章 引言第1-23页
 1 问题的提出第11-14页
   ·水资源供需矛盾现状第11-12页
   ·华北地区发展节水农业的紧迫性第12-13页
   ·问题的提出第13-14页
 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20页
   ·国外研究进展第14-16页
   ·国外研究进展第16-20页
 3 研究技术路线第20-21页
 4 研究方法第21页
   ·试验方法第21页
   ·调查方法第21页
   ·模型分析方法第21页
 5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22页
 小结第22-23页
第二章 结构型节水农业基本原理与方法第23-30页
 1 结构型节水农业体系基本理论与原理第23-25页
   ·结构型节水农业体系的产生背景第23页
   ·结构型节水的涵义第23-24页
   ·结构型节水农业体系的地位第24页
   ·结构型节水体系的特征第24页
   ·结构型节水的意义第24-25页
 2 结构型节水农业体系相关理论与原理第25-27页
   ·比较优势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第25页
   ·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第25-26页
   ·生态适应性理论(Ecological Adaptation)第26-27页
 3 结构型节水农业体系应用方法第27-29页
   ·比较优势分析方法第27-28页
   ·成本效益分析第28页
   ·生态适应性第28页
   ·区域水分平衡及用水效率第28-29页
   ·结构优化方法第29页
 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华北典型农区种植业用水结构特征第30-45页
 1 区域背景第30-32页
   ·自然资源第30页
   ·生产水平与经济状况第30-31页
   ·农业产值结构第31-32页
 2 顺义区种植业结构第32-38页
   ·种植结构动态变化特征第32-36页
   ·作物组合动态变化特征第36-37页
   ·产量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特征第37-38页
 3 种植业用水结构第38-44页
   ·种植业用水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第38-41页
   ·未来种植业用水结构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第41-44页
 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区域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分析第45-54页
 1 区域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分析第45-50页
   ·主要作物的需水量第45-46页
   ·降水量第46页
   ·主要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第46-50页
 2 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试验分析第50-52页
   ·作物需水量测定第50-51页
   ·作物水分供需平衡分析第51-52页
 3 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总体评价第52页
 小结第52-54页
第五章 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及节水潜力第54-78页
 1 研究方法和试验设计第54-56页
   ·试验地区域背景第54页
   ·研究方法第54页
   ·田间试验设计第54-55页
   ·观测项目及观测方法第55-56页
   ·调查项目第5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6-72页
   ·不同灌溉水平下农田土壤水分动态特征分析第56-60页
   ·不同灌溉水平下作物生长发育特性分析第60-64页
   ·不同灌溉水平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第64页
   ·水分利用状况分析第64-68页
   ·水分利用的经济效率第68-72页
 3 节水潜力分析第72-76页
   ·作物组合水分利用状况评价第72-74页
   ·种植模式优化的节水潜力分析第74-76页
 4 结论与讨论第76页
 小结第76-78页
第六章 区域节水型种植业结构优化第78-101页
 1 种植业结构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预测第78-89页
   ·预测背景第78-81页
   ·播种面积预测第81-82页
   ·种植业需求预测第82-86页
   ·水资源供给预测第86-88页
   ·发展方向第88-89页
 2 种植结构发展预测及评价第89-92页
   ·现状种植结构下顺义区未来各作物播种面积第89-90页
   ·种植业需求评价第90页
   ·经济效益评价第90-91页
   ·用水状况评价第91-92页
 3 节水型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优化设计第92-100页
   ·目标变量的确定第92页
   ·目标函数第92-93页
   ·约束条件设置第93-95页
   ·结果分析第95-100页
 小结第100-101页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第101-104页
 1 结论第101-102页
 2 讨论第102-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3页
作者简历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研究
下一篇:地震属性技术研究及其在桑塔木油气勘探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