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7页 |
1.1 超滤 | 第14-18页 |
1.1.1 基本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1.1.2 超滤膜的标定 | 第15页 |
1.1.3 超滤模式 | 第15-17页 |
1.1.4 浓差极化现象 | 第17页 |
1.1.5 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17-18页 |
1.1.5.1 浓度的影响 | 第17页 |
1.1.5.2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17-18页 |
1.1.5.3 pH的影响 | 第18页 |
1.2 体积排阻色谱 | 第18-22页 |
1.2.1 基本原理 | 第18-19页 |
1.2.2 体积排阻色谱在腐殖物质中的应用 | 第19-22页 |
1.2.2.1 标定物的选择 | 第19-20页 |
1.2.2.2 腐殖物质与体积排阻色谱填充材料之间的作用 | 第20-21页 |
1.2.2.3 流动相的选择 | 第21页 |
1.2.2.4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21页 |
1.2.2.5 pH的影响 | 第21页 |
1.2.2.6 检测器 | 第21-22页 |
1.3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7页 |
第二章 腐殖酸的制备和超滤粒径分级 | 第27-34页 |
2.1 前言 | 第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29页 |
2.2.1 腐殖酸的提取和纯化 | 第27-28页 |
2.2.2 腐殖酸的分子粒径分级 | 第28-29页 |
2.2.2.1 溶液的配制 | 第28-29页 |
2.2.2.2 超滤渗透液流速-压力关系的测定 | 第29页 |
2.2.2.3 腐殖酸溶液的分子粒径分级 | 第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2页 |
2.3.1 超滤渗透液流速-压力关系的测定 | 第29-31页 |
2.3.2 各超滤级分的质量分布 | 第31-32页 |
2.4 小结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第三章 腐殖酸及其超滤级分的表观分子量测定 | 第34-39页 |
3.1 前言 | 第3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4-37页 |
3.3.1 HPSEC色谱柱的标定 | 第34-35页 |
3.3.2 各超滤级分的平均表观分子量的测定 | 第35-37页 |
3.4 小结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第四章 腐殖酸及其超滤级分的元素组成及光谱特征 | 第39-49页 |
4.1 前言 | 第3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39-40页 |
4.2.1 元素分析 | 第39页 |
4.2.2 紫外-可见光吸收分析 | 第39-40页 |
4.2.3 傅立叶变换红外分析 | 第40页 |
4.2.4 ~(13)C核磁共振分析 | 第4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6页 |
4.3.1 元素组成特征 | 第40-41页 |
4.3.2 紫外-可见光光谱特征 | 第41-42页 |
4.3.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42-44页 |
4.3.4 ~(13)C核磁共振分析 | 第44-46页 |
4.4 小结 | 第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第五章 腐殖酸及其超滤级分在线裂解分析 | 第49-68页 |
5.1 前言 | 第4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5.2.1 在线裂解-色谱-质谱 | 第49-50页 |
5.2.2 现场甲基化裂解-色谱-质谱 | 第5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0-63页 |
5.3.1 腐殖酸在线裂解-色谱-质谱分析 | 第50-57页 |
5.3.2 腐殖酸现场甲基化裂解-色谱-质谱分析 | 第57-60页 |
5.3.3 分级后各腐殖酸级分的裂解-色谱-质谱分析 | 第60-63页 |
5.4 小结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第六章 菲在腐殖酸及其超滤级分上的吸附行为 | 第68-84页 |
6.1 前言 | 第68-70页 |
6.1.1 线性吸附方程 | 第69页 |
6.1.2 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 | 第69页 |
6.1.3 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 | 第69-70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70-71页 |
6.2.1 不同浓度储备液的配制 | 第70页 |
6.2.2 吸附实验背景溶液的配制 | 第70页 |
6.2.3 吸附实验的溶液的配制 | 第70页 |
6.2.4 等温吸附实验 | 第70-71页 |
6.2.5 等温吸附平衡后,液相中菲浓度的测定 | 第71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71-79页 |
6.3.1 总腐殖酸对菲的等温吸附特征 | 第71-73页 |
6.3.2 腐殖酸各超滤级分对菲的等温吸附特征 | 第73-79页 |
6.4 小结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第七章 连续碱抽提腐殖酸的分子结构特征及其对菲的吸附行为研究 | 第84-106页 |
7.1 前言 | 第84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84-85页 |
7.2.1 样品的制备 | 第84页 |
7.2.2 样品的分析 | 第84-85页 |
7.2.2.1 元素分析 | 第84页 |
7.2.2.2 傅立叶变换红外分析 | 第84页 |
7.2.2.3 CP-MAS ~(13)CNMR分析 | 第84页 |
7.2.2.4 表观平均分子量的测定 | 第84页 |
7.2.2.5 紫外-可见光吸收测定 | 第84-85页 |
7.2.2.6 在线裂解分析 | 第85页 |
7.2.2.7 羧基、酚羟基官能团的测定 | 第85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85-103页 |
7.3.1 元素分析 | 第85页 |
7.3.2 羧基、酚羟基官能团含量 | 第85-87页 |
7.3.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87-88页 |
7.3.4 CP-MAS~(13)CNMR分析 | 第88-90页 |
7.3.5 分子量分布特征 | 第90-92页 |
7.3.6 紫外-可见光光谱特征 | 第92-93页 |
7.3.7 在线裂解分析 | 第93-99页 |
7.3.8 连续碱抽提各腐殖酸级分对菲的吸附行为特征 | 第99-103页 |
7.4 小结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6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06-109页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待)发表的文章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