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6页 |
前言 | 第6-7页 |
一、 网络的产生及其特征 | 第7-9页 |
(一) 网络溯源 | 第7页 |
(二) 网络发展的现状与网民群体的形成 | 第7-8页 |
(三) 网络的特征和因特网精神 | 第8-9页 |
二、 网络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影响 | 第9-21页 |
(一) 网络对精神文明实现智力支持的作用产生积极影响 | 第10-19页 |
1 网络对现代文化的积极影响 | 第10-14页 |
2 网络对现代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积极影响 | 第14-16页 |
3 网络对当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影响 | 第16-18页 |
4 网络对市场经济的积极影响 | 第18-19页 |
(二) 网络对提高思想道德方面的积极作用 | 第19-21页 |
1 网络在满足网民们精神需求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 第19页 |
2 网络实现了现代文明道德的革命 | 第19-20页 |
3 网络伦理学的快速发展丰富了理论界对当代社会伦理的探索 | 第20-21页 |
三、 网络挑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第21-25页 |
(一) 网络带来的人的异化现象 | 第21-22页 |
(二) 网络技术自身的双面效应 | 第22-23页 |
(三) 网络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问题 | 第23页 |
(四) 网络对社会道德的冲击 | 第23-24页 |
(五) 网络引起的文化冲突 | 第24-25页 |
四、 在网络时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 | 第25-35页 |
(一) 必须认识到网络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 第25-26页 |
(二) 在网络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三个层面 | 第26-29页 |
1 可视层面的建设:采用安全、可靠、无害的软硬件 | 第26-27页 |
2 制度层面的建设:建章立制与规范疏导 | 第27-28页 |
3 理论层面的建设:建设一门适合于网络时代要求的伦理学 | 第28-29页 |
(三) 依法治网和以德治网并举 | 第29-32页 |
1 必须坚持“依法治网” | 第29-31页 |
2 “以德治网”是互联网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 第31-32页 |
(四) 推动网络文明建设,构筑坚固的“精神防线” | 第32-35页 |
注释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后记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