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1 前言 | 第9-1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根瘤菌的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 第9-17页 |
·宿主的共生特性及共生有效性 | 第10页 |
·表型多样性和分类研究法 | 第10-12页 |
·遗传多样性及其DNA分子水平测定方法 | 第12-16页 |
·根瘤菌的系统发育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8-30页 |
·实验材料 | 第18-24页 |
·参考菌株与供试菌株 | 第18-19页 |
·供试豆科植物品种 | 第19页 |
·培养基、培养条件及试剂 | 第19-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30页 |
·菌株的分离、纯化和结瘤实验 | 第24页 |
·表型性状的测定 | 第24-25页 |
·互接种族的结瘤试验 | 第25-26页 |
·菌株质粒检测 | 第26页 |
·16S rDNA PCR-RFLP与16S-23S rDNA IGS PCR-RFLP | 第26-27页 |
·聚类分析 | 第27页 |
·16Sr DNA部分序列分析 | 第27-29页 |
·共生固氮效应的测定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55页 |
·供试菌株的分离、纯化和复证 | 第30页 |
·表型多样性测定 | 第30-37页 |
·代时和最终pH值的测定 | 第30-31页 |
·耐盐性与耐酸、碱性 | 第31-33页 |
·天然抗药性(IAR) | 第33-34页 |
·碳源和氮源利用 | 第34-36页 |
·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 第36-37页 |
·互接种族的结瘤试验 | 第37-38页 |
·质粒图谱分析 | 第38-39页 |
·16S rDNA PCR-RFLP分析 | 第39-43页 |
·16S-23S rDNA IGS PCR-RFLP分析 | 第43-48页 |
·16Sr DNA部分序列分析 | 第48-51页 |
·共生固氮效应的测定 | 第51-55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55-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页 |